漫谈紫砂业界「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所谓「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即艺徒二次拜师学艺 , 有二个正式师傅的现象 。 紫砂业界 , 自古以来门派纷立 , 门规森严 , 独门技艺独传 , 有谓「秘不相授」之说 。 一般来说 , 一个艺人拜了师 , 学了这一路或那一路的技艺 , 一生一世就干这一路活儿 。 即使是中途改业 , 亦只认其正宗师傅一个 。 至于你学紫砂「光货」的 , 想学紫砂「花货」 , 拿某个高手的「标本」摹仿 , 摹仿成功了 , 其后亦转到「花货」那一路去了 , 亦只认其正宗师傅 , 余只能在心中默认 , 或叫做「崇拜偶像」「心理师傅」 , 终究不能公开或者公然称其为师傅 。 否则 , 便是大逆不道 。
传统从艺只师一人
宜兴紫砂业界 , 在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以前 , 不存在「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自1958年4月 , 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 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之后 , 才开始出现紫砂业界的「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第一例即是师弟朱可心向师兄吴云根借徒弟汪寅仙帮做下手活 , 朱可心发现其才可造 , 便同师兄商量并征得同意 , 将其收于门下 。 这就是汪寅仙二次学艺 , 先拜吴云根为师 , 后拜朱可心为师的「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这一现象发生在紫砂同类花货技艺 , 又是同门师兄弟之间的转认徒弟 , 在当时可说是情有可原的现象 。 其后 , 又有发生先学紫砂光货 , 后学紫砂花货的「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如何道洪 , 1958年先拜「光货高手」王寅春为师 , 学制紫砂光货 。 1965年又拜「花货高手」裴石民为师 , 学制紫砂花货 。 同样 , 又发生先学陶刻书法 , 后学陶刻画技的「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如鲍志强 , 1959年先拜谈尧坤为师 , 学习陶刻技艺 。 1963年又拜任淦庭为师 , 学习陶刻装饰艺术 。 也发生先学制壶 , 后因工作需要 , 市场变化又学制盆的「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如周尊严 , 1958年拜裴石民为师 , 学制紫砂茶壶 。 后又于1961年拜陈福渊为师 , 学制紫砂花盆 。 这种改行学艺的现象在当时时有发生 , 工作稍有调动 , 师傅就得跟着换 。 如吴鸣 , 1976年先拜李碧芳为师 , 学习制壶 。 1978年改行陶刻 , 于是又拜毛国强为师学习陶刻 。
「双重师傅」因时制宜
1978年以后 , 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 由于老一辈艺人年事已高 , 急需培养下一代 , 使自己的技艺得到继承 , 不致失传 , 后继有人 , 随着紫砂研究所的成立 , 又出现了「双重师傅」名份现象的新形式︰
【漫谈紫砂业界「双重师傅」名份现象】一是考 。 即是在已经学艺满师或独立操作的青年艺人当中 , 挑选其优秀人材 , 凭自己的才学 , 凭自己的扎实基本功 , 凭过得硬的技艺 , 也凭自己拿得出的代表作品 , 让厂里的权威、专家、领导或管理层人员专门组成评委班子一致裁定︰考进研究所 。 由研究所里的名家再带徒 , 再授艺 。 这种「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即是人才的普遍选择 , 择优录取现象 。 如江建祥 , 1976年随许成权学艺 。 1978年 , 凭自己的才智、聪敏 , 凭自己的作品和基本功 , 考进紫砂研究所 , 再拜汪寅仙为师 , 继续学艺 。
二是考、推荐、反复筛选相结合 。 这种形式发生在德高望重的巨匠们身上 。 这些巨匠在某一领域中卓有成就 , 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艺术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他们需要有根基好 , 悟性高 , 又富有事业性的年轻一代接他们的班 。 于是 , 除考试外 , 还要反复考核 , 反复筛选 , 由领导推荐 , 由本人审核同意 , 再传授技艺 。 如葛陶中 , 1972年拜李碧芳为师 , 1978年考入紫砂研究所 , 后再由紫砂厂厂长高海庚等人推荐 , 由壶艺泰斗顾景舟一次次反复权衡 , 挑选 , 最后收葛陶中为徒 , 传授技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