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害虫优化防治技术

    1、概况
    我国茶树害虫种类繁多 , 约在400种以上 。 根据估测 , 由害虫成的茶叶产量损失达10%左右 。 因此 , 如何及时有效地做好防治工作 , 对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化学农药自60年代开始在我国茶区广泛使用以来 , 对确保茶叶的优质高产曾起到重要作用 。 实践证明 , 化学防治是防治茶树病虫害的一个有效途径 。 但在化学农药的使用过程中 , 茶区普遍存在施药次数过多、农药用量过大、施药技术较为落后等问题 , 久而久之 , 已经给茶叶生产带来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 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和茶叶生产者的重视:
     (1)、由于在防治害虫的同时 , 也杀伤了大量的天敌 , 致使生态系统平衡破坏 , 造成某些病虫害再猖獗 。
     (2)、病虫害逐步出现抗药性 , 并有增强的趋势 , 使农药的防治效果下降 , 防治成本提高 , 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
    (3)、化学防治不当也带来了茶叶和环境的农药污染等社会公害 。 针对这些问题 , 为了合理而科学地使用化学农药 , 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作用 , 逐步改善生态系统 , 实行害虫的优化防治是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
    茶树害虫优化防治 , 就是根据特定茶区茶树主要害申诉发生及防治现状 , 以害虫的优势种群为靶标 , 合理组建防治模式 , 采取相应的措施 , 最终达到减少施药次数 , 降低农药用量 , 节省防治工本 , 保护和促进茶园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 减少农药对环境和茶叶的污染 , 使化学农药防治更科学、更合理 。 具体地说 , 茶树害虫优化防治有以下好处:
    (1)年施药次数明显减少 。 由于优化防治强调按害虫防治指标施药 , 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 , 从而使年施药次数明显减少 。 据试验统计 , 实施优化防治的单位 , 年施药次数由原来的7--10次降为5次左右 。 如浙江省余杭市1989年推广优化防治面积179公顷 , 年施药次数由原来的平均7.24次降为平均5.29次 。
    (2)省工省药 , 经济效益明显 。 由于优化防治选用对口农药 , 讲究防治策略 , 改进了施药技术 , 防治工本明显下降 , 经济效益显著 。 如浙江省富阳市8个优化防治示范点计144公顷茶园 , 1989年农药成本费比优化防治前节约49.8% , 防治用工费下降42.58% 。 余杭市1989年应用优化防治面积178公顷 , 节约农药成本费38.88% , 降低用工纲63.78% 。
    (3)保护了有益天敌 , 生态效益明显 。 优化防治减少了茶园用药次数和农药用量 , 为天敌的繁衍营造了良好的条件 。 如茶园蜘珠优化防治区比常规用药区数量可增加0.8--3.1倍 , 从而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 使茶园生态系统逐步趋向平衡 。
    2、不同茶区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茶树害虫种类的组成 , 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年不同 。
    在我国各茶区中 , 以气候温暖湿润、种植年限长的西南、华南和江南茶区病虫种类较多 。 江南茶区的主要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叶螨类(茶橙瘿螨、茶线螨)、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毛虫和茶叶象甲;局部地区发生的害虫有:茶小卷叶蛾、油桐尺蠖、茶黑毒蛾、长白蚧等 。 江北茶区主要害虫有: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茶小卷叶蛾、茶橙瘿螨、黑刺粉虱、地老虎和蝗虫;局部发生的害虫有:蓑蛾、刺蛾等 。 不同茶区的主要害虫种类有较大差别 , 而且其发生规律也有所不同 。 浙江茶区茶树害虫的优势种群是假眼小绿叶蝉和叶螨类 , 其次是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丽纹象甲、黑刺粉虱和蚧类等 。 假眼小绿叶蝉和叶螨类属普发性、常发性害虫 , 常年发生为害面积分别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82%左右和50%以上;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丽纹象甲则在地区间及年间分布有很大的差异 , 属区域性发生的害虫;黑刺粉虱虽发生十分普遍 , 但属周期性、间歇性发生的害早;蚧类在全省茶区的局部茶园受害较重 。 从不同茶季看 , 春茶期间(3--5月)一般害虫为害较轻 , 加之春茶品质特优 , 是茶叶生产的黄金季节 , 全省茶区自80年代以来在这一季节很少用药甚至不用药 。 夏茶期间(6月)是多种害虫并发季节 , 是用药的重点季节 。 秋茶期(7--10月)时间长 , 发生的害虫种类较多 , 加之气温高、害虫发育速度快 , 是用药次数最多的季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