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乡情更怯?

“家乡月光, 深深烙在我心上, 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 ”近乡情怯, 这个让人念念不忘的话题, 触动的是离乡之人质朴内心的哪汪泪泉呢?
唐诗有云“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清诗又云“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 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日, “故乡”在我们的心里面的定义始终是美好的 。 因为美好, 所以不忍破碎它的美, 所谓“距离产生美”, 大抵缘于此 。 “情怯”之路, 情非得已, 当我们徘徊在对家的思念与不忍回归的岔路口, 内心其实在上演着一出自导自演的好戏:该不该下车?该不该回家?该不该叫上久未联系的老友聚一下?…………算了吧, 他们还会记得我么?肯定不会了, 家里又没人, 母校老师忙着呢吧, 那些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在被哪个大宅的主人调戏着吧?额……我还是路过好了 。
【为什么近乡情更怯?】【“怯”之何起?始于不安矣】
我们大都体验过:当我们去到了幼时向往的胜地, 或者见到了一直崇拜的偶像, 会显得迷茫、羞怯、无所适从;得知了一直在追的动漫或剧集将要完结, 会感觉些许“心塞”, 仿佛生活少了一部分……别急, 别急着被内心的“安全感”所击垮 。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触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 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 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 。 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 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影响, 每一个作用于有机体的刺激物, 都或多或少的更易于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 而不是以一种具有安全感的方式来被解释 。 “安全感”缺失这回事, 便是心理学中“退行”的表现 。
退行是一种被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防御机制 。 这种焦虑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 即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阶段 。 通常, 当第二个孩子来到一个家庭, 大孩子将退行, 用早期的说话方式, 想要奶瓶甚至尿床 。 成人也可能会退行 。 想一想, 一个男人感受到了“中年危机”, 他害怕变老而死去, 为了避免与无意识恐惧相连的焦虑, 他可能退行到青年时期, 变得不负责任、开赛车兜风、试着与女性约会, 甚至吃儿童食品 。
退行, 作为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 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 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 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 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 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 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 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 他才知道, 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 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 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离开底比斯, 并自我放逐 。 我们用一个神话中解释了“心理退行”的极端例子, 俄狄浦斯的“恋母”“弑父”的重口“表现”, 能否让你对俄狄浦斯最后的“放逐”行为理解些许呢?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平日里望穿秋水回不去的家乡时, 却心生惶恐与疏离感, 造成了与往日大相径庭的复杂心情 。 无论未来是什么样子, 我们自身本来就是成长环境各种综合作用下的个体 。 我们太容易被现实状况撞击现世安稳, 我们知晓得越多, 敬畏之心越重, 以至于无法言说的感情、无从掩盖的热情, 渐渐被早已成熟的内心包裹着, 全然没有“近水楼台”的心理优势 。 却单单不知晓:我们已是如此努力, 才得以接近这份幸运, 所以我们有能力把这份“安全感”给予我们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