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生活中一直有着广泛用途的吗丁啉(多潘立酮)突然陷入了“猝死风波”:先是部分国家开始评估它的猝死风险,然后又被欧盟的监管部门限制使用 。 无独有偶,同属杨森公司的阿司咪唑(原息斯敏)也因此于数年前被迫退出市场,息斯敏品牌也只能用在另一款抗过敏药物上 。 很多人看到这些消息,可能认为“这些药物不安全”、“不能再用”,实际上,生活中有不少药物或药物组合都能增加猝死风险,但最终是否演变为致命结局,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它们为什么会引起猝死?】
其实媒体报道中所指的“这些药物能引起猝死”,并不十分贴切 。 在医学上,猝死可以由很多很多原因所引起,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多为心源性猝死(由心血管异常直接导致瞬间致死) 。 药物很多时候和猝死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通过自身作用来间接引起猝死,因此部分药物也属于心源性猝死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 它们引起猝死的机制主要分两种:
循环衰竭:部分药物,如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兴奋剂,以及一些被滥用的娱乐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兴奋效应 。 这一兴奋效应会让心血管系统误以为身体需要更大“动力”而加倍工作,在身体上的直接体现就是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 如果服用了过量的药物(意外过量或出于娱乐需要),或是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本身对刺激非常敏感(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脏解剖结构具有异常),就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严重超负荷工作 。 超负荷工作一旦达到极限,就会瞬间引发血液循环衰竭,患者往往在数秒钟之内死亡 。
恶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一般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发生异常,这些改变有时属于正常现象,不会带来任何影响,但有时也会引起严重后果 。 药物所引起的恶性心律失常,几乎总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一种一旦发作就足以引起猝死的心律失常 。 包括开头提到的多潘立酮、阿司咪唑等药物会延长心室收缩-舒张一次的时间(医学上称为QT间期),当QT间期由于各种原因而极度延长时,就会诱发TdP 。 由于很多时候无法事先去监测QT间期,患者已经处于危险状态也很难察觉,TdP发作导致猝死的几率很高 。
【为什么一些药物有使人猝死的风险?】 【背后的风险】
尽管药物引起猝死的机制很简单,但在绝大多数由药物引起猝死的病例之中,各种其他因素的掺杂还会使病情更为复杂,一些本身并不能导致猝死的药物也会推波助澜,成为猝死事件的帮凶 。
药物过量:有些被滥用的药物在使用时,使用者往往不会注意到药物的相关副作用和风险,而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快感而使用药物 。 这样一来,使用者很有可能在无意中服用了过量的药物,从而导致药物的致猝死效应被大大增强,最后在迷幻之中倒地身亡,酿成悲剧 。 而一些具有致猝死效应的镇痛药物,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对药物产生一定耐受性,这会导致剂量的逐渐增加 。 尽管由于身体对药物产生耐受,不会产生一些致命副作用,但致猝死效应却不会由于耐受有丝毫的减轻 。
药物间相互作用:进入人体的绝大多数药物,都要靠肝脏中的一些酶来进行代谢,以排除体外 。 这类酶中最常见的便是细胞色素P450(CYP)家族的一些酶,它们作为药物代谢的“工厂”,可以将进入肝脏中的药物转化为利于排除体外的代谢产物,或是将没有活性的药物前体转化成活性物质来发挥药效 。 不幸的是,CYP家族酶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其他药物 。 有时候,如果恰好服用了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和能干扰CYP酶的药物,后者就会大大减缓前者的代谢速度,从而导致前者在体内浓度上升,相关的毒性反应和延长QT间期效应也会大大增强,有时就会导致TdP 。 在那些因为药物引起TdP的患者中,很多都服用了一种或多种抑制CYP酶的药物 。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草药、膳食补充剂和食物(如大蒜、葡萄柚)都会干扰体内的CYP酶,但这一点却很少有人知道 。
推荐阅读
- 日本人吃西瓜为什么要撒盐?
- 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 天天好吃好喝伺候,为什么我的狗还凶咬我?
- 原来狗狗吃粑粑的真相竟是……
- 为什么电池用越久电量就越少?纳米晶体作祟
- 为什么近乡情更怯?
- 为什么老师容易对学生区别对待?
- 花儿为什么这么美?
- 【六一特辑】为什么这些东西“儿童不宜”?
- 人工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没有区别,为什么天然钻石没有降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