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待照片的态度, 会反映在不同的照片管理方式上 。 比如说, 在胶片时代, 家庭合照会放入相框挂在墙壁上从而突出和展示家人的重要性, 与好友的合照会进行过塑以保证更长久的保存, 一次旅游所拍的照片会被整理在相册里, 还有那些相对次要的照片会叠在一起放在盒子或抽屉里 。 是的, 不同的照片, 对于人来说就有不同的意义 。
和胶片时代一样, 我们对待不同的数码照片也有着不同的对待方式 。 与重要的人合照会被用作桌面背景, 重要的照片也会特地进行备份, 一些事件的照片会被入放入一个专用的文件夹, 其余相对琐碎的照片会被相对随便地放入同一个文件夹内 。
不同的管理方式不仅仅是简单地外化和展示社会关系, 他们的存在也影响着社会关系 。 而且这种作用对于两种照片都是适用的 。 例如, 放在床头边的放在相框中的家庭合照与被用作屏保或桌面的家庭合照同样地提醒着人们家人的重要 。 相同的内容, 相同的行为, 人们对待“照片”的态度, 并不随着记录工具的转移而转移, 更多是因照片对个人的意义而决定 。
一项在美国的研究表示照片的使用习惯与年龄层有一定的联系, 14-19 岁这个年龄群的人, 相比起他们的父母, 更愿意与同龄人分享照片 。 他们的父母则更喜欢与家人分享照片, 并且会花大量的时间整理照片 。
而分享习惯的不同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对照片有着不同的理解, 照片的使用也因此有了不同的目的:
【交流】
在网上聊天时, 发送一张照片所能传达给对方的信息不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 照片已经成为了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一张诡异的自拍甚至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达一大段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心境 。 如今 Snapchat 上的许多照片就是这种照片式表达的极端例子 。
【身份】
如今拍照也成为了塑造个人身份的新方式 。 拍照并非是简单地记录下某个时刻, 拍照的内容内容与个人的期望有着紧密的联系 。 而在数码时代, 对拍照时的期望也不局限于人们想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未来的自己, 在更多情况下其实是一个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决定着这个人对拍照效果的期望 。
而在新摄影工具不同的新功能中, 快速预览功能对追求理想的个人形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通过即时的预览, 人们可以在下一次拍照前调整姿势, 造型表情, 背景 。 预览功能同时也方便了被拍摄的人与摄影者之间的沟通, 被拍的人可以更具体地向拍摄者提出要求 。
另一方面, 删除照片的简易也加强了照片对于个人形象塑造的意义 。 因此出于对某些照片的不满提出删除的要求也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 。
为了让照片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状态, 人们也会通过使用后期处理软件对相片进一
整, Photoshop 的出现大幅度地提升了对照片修改的空间 。 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对照片的调整并非是数码时代新产物 。 在数码相机还没出现前, 像双重曝光, 拼凑胶片等技术也运用在不同类型的摄影当中 。 例如, 20世纪末, 在印度南部的一个叫 Nagda 的小镇, 双重曝光被用作表达当地人对他们的多重身份的理解 。 所以具体地说, 数码科技提升的是修改照片的可能性 。
【分享当下】
社交网络与智能手机的结合, 让人们充满分享照片的冲动 。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现在 Instagram 平均每天上传的图片高达 5500 万 。
只要浏览 Instagram 的照片, 就可以发现, 分享在社交网站上的照片比起以前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阅的照片更着重于表现当前的感受, 而不只是或甚至不是叙述和展示所发生的事件 。 例如, 现在有很多人在旅游期间会选择用手机将单反上的相片拍下来发在微博或朋友圈上 。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即时分享自己感受的渴望 。
推荐阅读
- 说外语改变道德观?
- win10如何设置时间与Internet服务器同步
- 怎么看N站niconico账号注册时间,什么时候注册
- 谁能取代锂电池?
- 天下泡茶佳泉
- 为什么老师容易对学生区别对待?
- 【高考特辑】有哪些针对考生的“终极提醒”?
- 新版微信怎么修改微信转账到账时间,在哪里修改
- 人为什么睡够就会自然醒?
- 休息不对,反而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