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对谁都是杀猪刀,数码照片也泛黄?

“黑白胶片的时代, 照片很少, 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 在家人的一次次翻开中, 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 但照片渐渐泛黄, 日益模糊 。
数码照片的时代, 照片很多, 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 。 它从不泛黄, 永不模糊, 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 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 ”
高考的主题常常有着一种时代感 。 以上两段话是今年广东语文高考的作文材料, 出题人以“照片”的变化, 来考量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 不难发现, 这两段话的背后, 是一种反乌托邦的态度, 伤今怀古的语调 。 它似乎在认为, 当下数字科技普及的过程中, 科技的快捷方便“稀释”了人们“值得珍惜的点滴” 。
工具的流行与普及, 会具体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方式 。 智能手机的出现, 极大地降低了人们摄影的成本, 让摄影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种 。 前段时间, 网络上疯传着一组对比不同时期教皇登基时, 周围观众的行为变化的图片 。 其中一张显示, 大家只是在下面安静地站着, 第二张却显示所有人都举起了手机, 把当下教皇登基的时刻记录下来——而与之相类似的照片, 还有很多 。

时间对谁都是杀猪刀,数码照片也泛黄?

文章插图

难道摄影行为变得普及, 所以拍下来的照片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实际上, 摄影行为变得普遍, 也让照片除了“回忆”这一种价值外, 还多出了表达信息和塑造身份两种不同的价值 。 然而, 这不意味着照片已经失去回忆的价值 。
【胶片照片的意义在哪?】
胶片时代, 拍照往往是为了来日的回忆, 拍照的内容又与人们对自己未来的展望以及人们对未来的回忆内容的期望有着紧密的联系 。 也正是如此, 人们在拍照前会整理好自己的发型和着装, 大家喊着“三、二、一、茄子!”来保证快门的瞬间大家面部都是灿烂的笑容 。 因此, 更准确的说, 照片所记录的不只是在某个时间和空间的景象, 而且还是人们当时对照片所关联的人与事的理解 。
从快门开始运作的瞬间再到照片最后的冲洗的过程物质化了某个事件以及其所对应的社会关系 。 而冲印出来的照片的物质性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从而成为了一种很合适的记忆载体 。 而胶片照片本身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着改变, 这种”渐渐泛黄, 日益模糊“的物质转变也让其成为了时间的载体, 照片所展示的也就不仅仅是当初的事件, 而是一种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
【时间对谁都是杀猪刀,数码照片也泛黄?】
时间对谁都是杀猪刀,数码照片也泛黄?

文章插图

依然喜欢记录日记的人, 迷恋着不同品牌的钢笔、日记本, 乃至钢笔划过纸面的手感, 日记本所散发的气味 。 如果有怀旧的情绪存在, 就表明一个人把旧日的情绪, 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之上 。 所以, 当时在日记本里写下的内容, 乃至字迹, 都构成了这群怀旧的人理解过往的一部分 。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帮助人们记录的工具, 并不简单地起着被动中介的作用 。 这些对记忆有着调节作用的物体, 强调、增强、拓展甚至改变我们的记忆 。 所以说, 照片不是记忆的储存, 尽管是用来回忆的 。
【数码照片的大量存在并不代表“廉价”】
正因为胶片照片时代摄影成本的高昂, 照片的稀有程度, 让照片的价值显得不同寻常 。 过年必影的合家福, 就好像《舌尖上的中国 2》里对美食的解读, 反映了社会伦常当中家庭的价值 。 合家福、美食, 是一种仪式, 价值的寄托 。 但是, 当下摄影行为的普及, 大大降低了仪式感的需求 。 所以引发了部分人“反乌托邦”的情绪, 似乎缺乏一种仪式, 就会失去某种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