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到底要不要输液?

挂吊瓶、打点滴可以说是我们平常在医院里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 作为一种创伤极小的医疗操作 , 静脉注射现在多数已经不再由医生负责 , 而成为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 近来 , 有关我国人均静脉输液量远大于国外的新闻报道又在社会上引发关注 , 那么输液是不是像网络上说的那样危害巨大呢?它的好处和不足有哪些?你对输液有着怎样的观点?

生病了,到底要不要输液?

文章插图

静脉输液的好与坏

静脉输液作为独特的给药方式 , 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 首先 , 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入血液循环 , 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 , 达到满意的药理效果 。 比如大量失血、大量呕吐、腹泻、烧伤失液、低钾低钠等严重电解质紊乱 , 或严重高血糖的患者 , 静脉补充相应药物和液体有起死回生的效果 , 这是其他给药途径不能相比的;其次 , 其他途径营养摄入不足的患者 , 经静脉补充营养素 , 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 极端情况下 , 停止经口进食完全由静脉输液提供能量 , 已能保证患者达到长期生存(以年计算) 。 第三 , 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如肝脏的首过效应) , 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在某些器官内能达到较高浓度 , 从而减少了总药物用量 。 第四 , 静脉注射能够避免很多其他途径用药时的不良反应 , 如黏膜损害等 。
当然 , 静脉注射毕竟是一种有创伤的医疗操作 , 其缺陷和风险也需要充分考虑 , 只有静脉注射收益大于风险时 , 选择才是明智的 。 首先 , 由于静脉注射的部位有潜在的感染风险 , 一旦感染 , 特别是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等医源性感染 , 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医疗风险 。 其次 , 虽然药物上市前都已经过剂量安全试验 , 但由于个人体质的特殊性 , 不能排除极个别患者出现不能耐受常规剂量的情况出现 。 而静脉输液起效时间短 , 一旦发生药物过量 , 后果较为严重 , 抢救起来也更困难;同理 , 当药物过敏等少见情况出现时 , 致敏药物如果是经过静脉途径进入人体 , 后果也更为严重 。 第三 , 同样由于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 , 药物过量 , 体内异物(微粒)存留的风险加大了 。 第四 , 长期反复使用一条外周静脉输液 , 可能造成外周静脉受损出现瘢痕 , 甚至坏死 。 第五 , 对于某些可能致成瘾药物 , 静脉注射引起成瘾的效果更强 。 最后 , “Needle phobia” , 即我们俗称的“晕针” , 也是使用静脉注射之前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
输液中真实存在的“微粒”
“微粒”作为静脉注射液中难以100%消除的“副产品” , 其危害实际上早已被人们所熟知 。 尤其在过去 , 由于临床认识不足、输液技术不完善、药品质量难以控制 , 静脉输液中微粒的大小和数目远高于今天 。 微粒经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 , 绕开了人体的防御和滤过机制 , 又难以被免疫系统清除 , 造成在人体内的长期存留 。 较大的微粒会阻塞口径小的血管或刺激凝血机制形成血栓 , 严重时会导致相应组织缺血;微粒存留会刺激机体产生异物反应或过敏反应 , 严重时形成“异物肉芽肿”;微粒还会作为致热原导致患者发烧 。 可见 , 微粒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 基于以上认识 , 各国药典对静脉注射药物中的微粒含量均进行了相关规定 。 《英国药典》 (1998年版)规定:对不再稀释的注射剂 , 每毫升含5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超过100个 , 10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超过50个;我国药典2005年版要求大容量注射剂每毫升大于10μm的微粒数不得超过25个 , 大于25μm的微粒数不得超过3个;美国药典标准与我国类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