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这样穿高跟鞋的?

东亚某国领导人突然消失了一个月,有流言说,他是在考察军事基地和工厂时穿着高跟鞋,不慎扭伤了脚踝 。
从后来该国官方披露的照片看,该领导同志复出后全程拄拐,还是穿着他那双古巴跟皮鞋 。

“他们”是这样穿高跟鞋的?

文章插图

所谓的古巴跟皮鞋,就是下面这双,这种鞋可以帮助身高上升约5厘米:
“他们”是这样穿高跟鞋的?

文章插图

按照男式鞋的分类,男鞋跟高在30毫米以上就可以被称为高跟鞋,它在目前的市场上多以暗高跟的形式存在 。

对没有天生大长腿的男性来说,高跟鞋自然是能带来福音的作弊利器 。 即使是在缺乏时尚元素的东亚某国,高跟鞋也很受欢迎 。 据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机关报《朝鲜新报》的说法,朝鲜年轻女性喜欢穿5厘米以上的高跟鞋,男式增高鞋同样早已流行 。
今天,壹读君就来聊聊,男性高跟鞋的流行史 。
很长一段时间里,男人穿高跟鞋都不为增高

如果只从“高跟”这个角度看,本土的高跟鞋最早可以追溯到木屐 。 在历年出土的古鞋中,其中一双漆双齿木屐经考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鞋子,很明显,它已经显露出了高跟鞋的雏形,是下面这个样子:
“他们”是这样穿高跟鞋的?

文章插图

它们的功用全部指向一点:淌水践泥 。 在屐中加齿,正是为了雨天防湿肪滑,如果路有积水,就可以轻巧地踩过去 。

《急就篇》颜师古注中,就有“履者,以术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 。 ”的记载 。
尚未将高跟这种东西视为一种美学符号的古人,无论贵族农夫,都用高跟鞋来淌水,区别只是谁能淌得更深 。 到汉代,高跟鞋一层高过一层,出现了高底舄,相当于在原来的高跟鞋底上又添了一层鞋掌 。 这是为了让王公和大臣为了在郊外的朝祭中可以站得更舒服,不被雨雪泥水浸湿鞋底的限量款发明 。
在实用性这一点上,世界人民都保持着高度的同步率 。 古埃及的农民穿上所谓高跟鞋,当然也完全没有“增高”的概念 。 他们是为了能够在疏松的土地上愉快地耕作,就在鞋子后垫上莎草起到支撑作用 。
同样的支撑功能也出现在李白吟过的那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为了表示自己有特殊的爬山技巧,谢灵运发明了可以拆卸前后高跟的登山木屐,可以保持身体平衡 。
很长一段时期,与其说高跟鞋是一种鞋子,倒不如说它是种工具 。
文艺复兴后,男式高跟鞋就越来越骚包了

男式高跟鞋的逆袭要归功于马镫的发明,无论是欧洲骑士和亚洲游牧民族,都希望可以愉悦地骑马,而不是被马甩出去 。 将后鞋跟加高,就可以使鞋子紧紧抵着马镫而不会轻易掉下,高跟鞋开始成为这一群人的统一装束 。
1500年,出现了约有2.54—3.81厘米高的“骑士靴跟” 。 简单的骑士鞋在数十年内开始花哨起来 。 到了16—18世纪的巴洛克时代,法国的大骑兵军官脚上高跟长靴有了笨重的佩戴饰件,虽然它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固定在马镫上,但走起路来可以金属光闪闪并且哗啦哗啦响,更是军官们钟爱这种长靴的主要原因 。
从军官开始,再蔓延到上层社会和贵族,高跟鞋的美学符号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长 。 直到骑马不再需要高跟鞋,它就成了一种“宫廷专属”的鞋款 。
开启了高跟鞋新纪元的人是路易十四,法国国王向来就有创造新产品的传统 。 他觉得自己154cm的身高与地位太不匹配,就让鞋匠在他脚跟处垫上厚方跟,是一种长度超过12厘米高的大红跟,立刻打破当时高跟鞋的高度记录 。 它长这个样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