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张刘陈:中国大姓越来越“大”?( 三 )


相对而言, 欧洲早期姓氏多是教会和税务官登记时记录的 。 平民往往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姓怎么拼, 而教士和税务官文化水平也不见得有多灵光, 一个姓在拼写时出现差异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果是偏远地区方言有明显差异的话, 姓的记录中出现差池就更加常见 。 再加上欧洲语言多有屈折, 一个词自身就有多种形式, 最后局面乱成一锅粥也就可以想见了 。 如法语大姓Bernard, 就分出了Biernard、Berna、Bernat、Bernau、Bernaus、Bernaut、Bierna、Biernaux、Bernardus、Bernardi、Bernardy、de Bernard、De Bernardi等五花八门的形式, 而英语姓Mainwaring据说有130种变体, 此种乱象一直延续到印刷开始普及, 拼写固定化规范化, 国家从教会手中收回了登记权才终止 。
【李王张刘陈:中国大姓越来越“大”?】中国的姓是用汉字书写, 而汉字的书写从很早开始就非常规范, 并且和实际发音脱节, 不管一个姓在不同地方的读音如何, 记录在汉字上基本只有一种形式 。
汉姓方言差别的情况只在东南亚有所反映, 一个广州籍的Mr. Wong, 一个泉州籍的Mr. Ng, 一个漳州籍的Mr. Wee在官方统计中可能算成三个姓, 但是只要他们懂点汉字知道点家谱, 则都会明白自己姓黄, 倘使有人真把黄写得多了一点或少了一横的话, 大概只会被人当成写了错别字, 根本传不下来 。
书写变体分化的情况在中国就更是极少发生了, 简化字的到来让事情起了小小的变化, 引发萧姓分出肖姓, 傅姓分出付姓两例, 但也基本仅限于此 。
就这样, 中国的姓氏变得越来越少, 如果没有新的大量产生姓氏的机制的话, 想来未来遇到李/王/张/刘/陈先生的概率还会越来越高 。

以上内容就是李王张刘陈:中国大姓越来越“大”?的内容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