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光”,告诉了我们如此多的信息?

在科学的所有分支中,宇宙学大概是最玄乎的,因为它要以整个宇宙作为研究对象 。 宇宙学家研究宇宙就有点类似瞎子摸象,仅凭摸到的象鼻或者象牙就要推想出整只大象的样子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 所以,倘若你贴着宇宙学家的肚皮,把他们的心声都听一遍,那么不外乎是:新数据,新数据……这就不难理解,为何2013年3月21日对于他们来说,就像过节一样 。 因为这一天,欧洲宇航局发布了迄今分辨率最高的全天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简称CMB图) 。 对于宇宙学家来说,这不啻是一份厚礼 。

宇宙中的“光”,告诉了我们如此多的信息?

文章插图

宇宙中的“第一缕光”

据《圣经》“创世纪”上的说法,宇宙原先一片混沌,后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才有了光 。
在科学版的“创世纪”里,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爆炸 。 不过宇宙在诞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差不多也是一片混沌 。 因为那时温度太高,飞行的尽是高能光子,而高能光子很容易被附近的原子吸收,飞行不远,所以整个宇宙几乎是不透明的 。
事情到了后来才有改观 。 随着宇宙膨胀,温度越来越低,高能光子的比例渐渐减少,而低能光子却增多起来 。 在大爆炸之后大约38万年,宇宙的温度降低到了约3000K 。 此时高能光子已寥寥无几 。 低能光子因没有足够的能量把原子电离,所以不能被原子吸收 。 这样,低能光子在宇宙中就可以畅行无阻了 。 这才有了宇宙的“第一缕光” 。 这些低能光子充斥整个宇宙,形成物质运动和演化的背景,就好比戏台上的布景一样,所以叫“宇宙背景辐射” 。
宇宙中的“光”,告诉了我们如此多的信息?

文章插图

涨落中包含重要信息
背景辐射最初波长是很短的 。 你要是把一根钨丝加热到3000K,它发出的光波差不多就是背景辐射最初的样子 。 但后来宇宙不断膨胀,波长被拉长了 。 从背景辐射出现至今,宇宙的尺度变大了1100多倍,所以这些充斥宇宙的光,波长被拉长了1100多倍,今天已相当于微波的水平了,所以又称其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它所对应的温度也由原来的3000K降低到了2.7K,仅比绝对零度高出一点点 。

大致来看,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在整个天空几乎是均匀的,但也有微小的涨落,有的地方温度稍高一点,有的地方稍低一点 。 这些差异是怎么来的呢?
宇宙学家认为,既然我们今天的宇宙已经形成了恒星、星系、星系团等结构,就说明宇宙小时候,物质的分布不是绝对均匀的 。 这里多一点点,那里少一点点,这样由于万有引力和宇宙膨胀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宇宙今天的样子 。
既然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小时候的第一张“照片”,那么这个原初的“胎记”就应该在照片上有所体现 。 所以,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反映了宇宙早期的一些特征 。
这就是宇宙学家要一次次描绘CMB图,精度一次比一次高的原因 。 最近这一次的全天高精度CMB图是由2009年升空的普朗克卫星描绘的 。 那么,这一次它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宇宙暴涨像球从碗底滚下

根据标准的宇宙学理论,宇宙在大爆炸发生后不到10-35秒,即发生了一场急剧的膨胀,在不到10-33秒的时间内,体积膨胀了1078倍,这就是所谓的“暴涨期” 。 经过暴涨之后,宇宙才又渐渐恢复为正常的膨胀 。

但是暴涨是如何发生的?以什么形式发生的?宇宙学家对此却大有分歧 。 比如说大家都承认,在暴涨发生时,宇宙膨胀得越来越快,但这个加速过程是类似于一个球从碗的内边缘滚到碗底呢?还是像球从倒扣的碗,沿着碗壁滚到桌上?虽然两种情况下,小球的速度都越来越大,但在前一种情况,加速度由大变小,后一种情况,加速度由小变大 。 还有,这口“碗”是像瓶子一样深呢,还是像碟子一样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