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作为中国历史上四次人口大迁移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其实不是一下完成的 。 清顺治(1644年)年间,逐渐强大起来的东北满族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建立大清,从而把东北作为它的发祥地保护起来,因此中国出现了“关里”和“关外”的概念 。
为了进一步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清政府又加修了柳条边,防止中原人越“边”跨“关”进入东北 。 但是,到了道光和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紧迫,加之中原连年天灾,迫使一些破产农人不顾清政府的条文戒律,纷纷出关闯入东北从前的“禁地”,而清政府这时也无心或疏于对边关的把守和管理,终于使“封禁”政策变成一纸废文,于是从那时开始数以千万计的中原人来到东北谋生,历史上称此为“闯关东” 。
“接纳”和“回报”的历史性格
事实上,在道光和咸丰年之前,早已有中原的流民不顾朝廷的清规戒律纷纷闯进“关东”,相比后来的大股,他们是小股,已经同东北一带的土著和先民融合在一起,生存在一起了 。 他们的迁移成功和生存历程都已经和正在对今天东北人的性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
在东北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人帮人,亲上亲 。 这是东北重要的地域文化的一个总结,而这恰恰是闯关东人留下的性格形态的基础 。 谋生路上的“帮”来自于求生的一种本能,你帮了我,我就会忘不掉你,一种最初的人性关系便产生了 。
由于双方处于在同一个境地中,这使得荒寒的北方在需要“人”的时候以最大的热情接纳了他们,而闯关东者也把落脚的希望实现了,这是一种互为的希望和企盼 。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中的“义”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使得后来者对先期到达东北并开荒占草又接纳了他们的人表示出无比的感恩之心 。 于是有了“回报”的愿望 。
东北人接纳关内人的行为引发了关内人对东北地域的向往,他们渴望了解东北人的性格 。 于是,大量的发了不义之财回到关里反而遭到报应的故事出现了 。
在这里,亲情和血缘发生了巨大的冲突 。 一种理论——有血缘关系的人反而不如“同乡”、“同行”、“老乡”信得过,这种实践观念促使中原人越来越习惯于遵守接触同乡和朋友的观念,发挥这种观念,终于促成了“友情”高过了“亲情”的客观历史真实,也为东北人性格的最终成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 这是东北独特的文化遗产,别土无有,别土不生 。
歌颂同乡同行在危难中接纳对方的真诚行为,彻底展示出迁移者广泛探索东北的生存渴望和生存心理,人们甚至已不管这些是否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猜想 。 而这种情感和渴望其实是任何一种迁移者的一种异地感 。 异地感是孤独的创业者的一种真实的信念 。
在北方,在那大荒片子之中,在夏季墨绿的老林子里,在冬季呼啸吼叫的老北风中,人的异地求生的艰辛被充分地普及开来,人不能不去渴望一种真诚的接纳,于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性格产生了 。
文章插图
东北人的“虎”与“傻”
中原闯关东人对“恩人”恩情的回报,往往是“看行动” 。 今天叫“捞干的” 。 这个信条在东北人的性格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在东北,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 一对朋友,不是亲哥俩而是邻居 。 一个在山里打猎,一个在屯里种地 。 二人平时一见面就是在一起默默地饮酒,从来没有过多的言语 。 一次,屯里种地的得了重病可能要死,山里的送来一口棺材,外型很粗糙 。 儿女们觉得爹就死一回,这样的棺材样子又不好看,就弃在草垛边了 。 后来爹好了,没死 。 棺材就被压在草垛下了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计算器的排布是「789
- 撞车司机的“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到底是种什么病?
- 刚剪完头总觉得自己变丑了,这是为什么?
- 有些音乐,为什么让你“百听不厌”?
- “健康食品”暗藏玄机,你还要吃吗?
- 五彩温泉:其实是许愿硬币惹的“祸”?
- 狗为什么会得犬瘟?
- 核桃饮品能补脑,这个说法你信吗?
- 白天听不到的声音,为什么夜里能听到?
- 泰迪为什么能直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