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茶道, 器亦当体其道 。 器、道相宜, 方能相得益彰 。 嗜茶者, 爱品茗, 好茶道, 也极重茶器, 无意或有意中体现和完成了茶器道与实用并重之目的 。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 是要用盖碗的 。 于是用盖碗 。 果然, 泡了之后, 色清而味甘, 微香而小苦, 确是好茶叶 。 ”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 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其中, 自有道理 。
中国的茶具据《茶经》“四之器”载, 有二十五种, 一般可按其选型分为碗、盏、壶、杯等几类 。 选择何种茶具为佳, 可根据各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审美观念、所处环境, 从方便适用着眼而各取所需 。 不过若从休闲鉴赏、品茗论道角度而言, 却颇有区别, 自有高下之分 。
杯形茶具呈直桶状, 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 何来品茗之雅趣, 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 茶温易冷却, 香气易失散, 不耐喝且失却趣味 。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 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 杯、壶泡茶, 不利于察色、观形, 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 。 此外, 茶泡久了, 品质会下降而色败香散 。 无论从品茗鉴赏, 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 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
而盖碗茶具, 有碗, 有盖, 有船, 造型独特, 制作精巧 。 茶碗上大下小, 盖可入碗内, 茶船做底承托 。 喝茶时盖不易滑落, 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 。 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 喝茶时又不必揭盖, 只需半张半合, 茶叶既不入口, 茶汤又可徐徐沁出, 甚是惬意, 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 若要茶汤浓些, 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 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 轻刮则淡, 重刮则浓, 是其妙也 。 写到此, 我也要弃壶而用盖碗了 。
盖碗, 茶海(也就是公道杯), 闻香杯, 茶杯, 茶滤, 茶夹, 茶托, 茶盘, 茶巾 。 这里说的是泡乌龙茶-铁观音用的茶具, 当然有一些比如擂茶等的功夫茶就不一样了 。
功夫茶具介绍 ---近来喝 铁观音 较多, 初初开始分辨滋味 。 茶之味与神万万不敢说个知字, “功夫”还算练了千把遍, 大概算入门吧 。 本来这水平论茶, 功夫深的人会认为我浅薄, 不常接触的人又会觉得我的“功夫”麻烦做作, 真真是半瓶水晃荡 。
福建, 潮汕, 台湾各处的乌龙, 制法滋味冲泡技巧各有不同, 但基本“功夫”是一致的, 因为大家都叫功夫茶嘛 。 如果基本功夫不齐备, 茶味就出不来, 神韵、意境就有点空中楼阁了 。 废话少讲, 我认为必备的茶具有:
1 茶壶, 紫砂或朱泥的
选出水量为三杯或四杯的(干茶1/3壶, 完全泡开时的出水), 多了少了都难控制 。 这里的考究多了 。
2 茶盘, 宽, 平
竹, 木皆可, 最好不用塑料的, 有异味 。 它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 二道茶不可或缺, 因为那时的时间控制是论秒计的, 一点不顺手就泡坏了 。
3 茶匙, 茶荷, 就是干茶入壶前的量具
跟其他杂七杂八的用具一套买的, 搁在一笔筒似的东西里, 整套叫“茶道” 。 竹木石骨都无所谓, 紫檀的不错 。 茶量的合适直接影响茶汤的浓淡和气, 味, 必须准确, 泡多了就会知道一粒干茶的多少都有影响 。
4 炉及水壶
电或酒精烧的都可以, 本身发热时不生异味就行 。 必备, 绝大多数功夫茶要求沸水, 万万不能用饮水机或电热水壶代替, 因为它们设置的恒温是90~95度, 而且太多水不断地沸腾水质会受影响
推荐阅读
- 茶具/茶具名角:天府盖碗
- 茶具:我国古代纷繁奇丽的茶具
- 陶瓷茶具的质地
- 活瓷茶具泡茶的优势
- 玻璃茶具/唐代玻璃茶具的兴起
- 現代茶具
- 精美茶具
- 功夫茶精茶叶
- 绝命勾菊茶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柠檬茶的功效与作用
- 《功夫熊猫3》没告诉你的熊猫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