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化学武器都是战争中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自1915年德军在一战中使用氯气攻击敌人开始,尽管已经有禁止化学武器使用的相关公约出台,绝大多数拥有化学武器的国家也签署了该公约,但小范围的化学武器应用依然屡禁不止,其对人类的威胁从未消除 。 而在最近一段时间,已知拥有化学武器的叙利亚境内又发生了针对平民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一时间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关于化学武器的讨论 。
实际上,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大规模化学武器袭击事件的概率很低,但各国都在不断加强针对化学武器防御的相关教育宣传工作,而以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消灭化学武器很可能非常困难 。
什么是化学武器?
顾名思义,化学武器是指以各类有着明确毒害作用的单一物质(即毒剂,有时毒剂也可为混合物)为主要攻击力量,用以施放到敌人中产生毒害作用的武器 。 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主要目的即为产生远大于传统武器(例如炮弹、枪械等)的对敌方人员的伤害效果,而对非人目标的伤害则并不在化学武器使用者的考虑范围内(或者说,一般的化学武器难以在有效施放毒剂的同时造成其他有意义的伤害) 。
由于化学武器有着极其明确的攻击目标,因此无论是化学武器发展的初期还是如今,其毒剂的研发都是根据人类生理方面的弱点(通常会借鉴市面上机理明确的已有药物)来完成的,而毒剂运载体则被打造为可以快速进入敌方控制区,并有效施放中毒剂量毒剂的武器 。 除此之外,化学武器还要在施放之前保持密闭性,避免误伤己方人员 。 当然,在某些时候(尤其是将毒剂用于非战争目的时),化学武器可能也会变得“简陋化”,例如1995年东京发生的“地铁毒气事件”,毒剂沙林被装于塑料袋中,而邪教人员施放它们的方式也仅仅是用雨伞尖扎破塑料袋而已 。
根据目前国际上对化学武器毒剂的划分方法,化学武器毒剂总体可被分为致死性毒剂和失能性毒剂 。 致命性毒剂对人体具有很大毒性,并且通常会导致遭受攻击的人死亡或是伤残;而失能性毒剂尽管在大剂量时也会致人死亡,但其中毒剂量和致死剂量相差甚远,绝大多数受攻击者仅仅会在数小时至几天的时间内丧失运动和战斗能力,且此类毒剂通常有解毒剂可用 。
典型的化学武器毒剂有哪些?
正如前面所述,化学武器毒剂可依其作用原理和杀伤力而分类,不同类型的毒剂,其起效时间、作用效果和杀伤力等指标均有明显差别,防护方法也各不相同 。 一般情况下,化学武器毒剂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致死性毒剂:
神经毒剂:最常见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化学武器毒剂,得到广泛应用的有沙林(Sarin,代号GB)、环沙林(Cyclosarin,代号GF)、梭曼(Soman,代号GD)、塔崩(Tabun,代号GA)和VX等,它们均为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结构来源自广泛应用的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 。 此类毒剂可以干扰重要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降解,使依赖乙酰胆碱传递信号的神经过度兴奋,从而产生症状 。 由于神经毒剂制造非常容易,未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恐怖组织经常利用神经毒剂来发动化学武器袭击,1995年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即是如此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怎样与限制级的世界和平共处?
- 2016年世界各国深空探测历程
- 探索历程之第一个机器人阴道的建造
- 陶瓷的制作|陶瓷的制作发展历程|现代陶艺设计的形成|现代陶艺的艺术创作特色
- 陶瓷茶具|白瓷茶具|白瓷茶具的文化历程
- 蝙蝠侠死敌的化学武器——笑气究竟是什么?
- 手榴弹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 【母婴专题】从受精卵到胎儿,新生命经过了哪些震撼历程?
- 茶文化|广州茶文化|广州茶文化的特色|广州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 朱泥壶与紫泥壶的区别|明清朱泥壶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