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 , 黄茶已经坐不住板凳了 。 以前有白茶陪着一起受冷落 , 还能笑看风云 , 没想到 , 这恁地一飞冲天 , 成了茶之娇子 。 黄茶厂家急得不行 , 心中暗想 , 论资排辈儿咱也不差啥 , 轮班也该轮到黄茶起了吧 。 于是加紧运作 , 四处张罗宣传 。
可是总感觉先天不足 , 特征不明显 , 和绿茶太相像了 。 尤其现今 , 许多绿茶鲜爽醇和 , 外观及颜色也很接近 , 有的比黄茶还黄 , 比如安吉白茶、黄山毛峰等等 , 加上一些地方在加工原料粗老些的绿茶时 , 为了去苦涩感 , 暗中也加进了轻微的闷黄工艺 , 使得多数人 , 遇到黄茶 , 也是当绿茶来喝的 。
这个绿茶的兄弟 , 是儒中的隐士 , 有点像生活中 , 爱用书面语言讲话的人 , 句句透着斯文高雅 , 但总给人以格格不入的书卷酸气 , 历史上黄茶曾被称为侨销茶 , 顶级社会阶级和东南亚的华侨们都爱喝 , 怎么看都是是个低调的家伙 。
它大约是出现在明代 , 因为炒青绿茶杀青揉捻后 , 干燥得不及时或不足 , 叶色会变黄 , 偶然诞生的 。 以鲜嫩香甜、甜度高、不苦涩为特点 。 以原料的细嫩至粗老 , 可以分成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 黄芽茶 , 主要有君山银针、蒙山黄芽、霍山黄芽、磨山黄牙等 。 黄小茶 , 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尖、远安鹿苑、皖西黄小茶、平阳黄汤、海马宫茶等 。 黄大茶 , 有广东大叶青、霍山黄大茶 。
黄茶的制作工艺 , 主要包括杀青、闷黄和干燥 。
杀青 , 是高温杀青 , 先高后低 , 必须杀透、杀匀 。
闷黄 , 传统分湿胚闷黄和干胚闷黄 。 湿胚闷黄 , 是将杀青或者揉捻过的叶片 , 进行纸包、或盖湿布 , 堆闷数小时 。 干胚闷黄 , 是出烘后 , 装篮闷黄 , 七天后再烘干 。 目前 , 有的揉前堆积闷黄 , 有的揉后堆积 , 或久摊闷黄 。 有的出烘后堆积闷黄 , 有的在烘时闷黄 , 时间也不固定 。 还有的闷炒交替进行 , 如蒙顶黄芽 , 三闷三炒 。 有的则是烘闷集合 , 如君山银针为二烘二闷 。 总之 , 含水量越多 , 叶稳越高 , 则在湿热条件下 , 黄变过程也越快 。
【说茶|无奈的黄茶】这个闷的过程中 , 能把低沸点的芳香物质挥发掉 , 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 , 使得香气更纯净 。 热化作用 , 还促使糖与氨基酸蛋白质形成糖胺化合物 , 对叶绿素b进行氧化 , 叶绿素显现 , 使茶叶变黄 。
干燥 , 一般采用分次干燥法 , 有炒干和烘干两种 。 干燥时温度掌握比其他茶类偏低 , 且有先低后高之趋势 。 沩山白毛尖的干燥技术 , 与安化黑茶相似 , 霍山黄芽、黄大茶的烘干与六安瓜片的火功同出一辙 , 尤其是霍山黄大茶 , 拉足火过程 , 温度高、时间长 , 色泽由黄绿转变为黄褐 , 香气、滋味也发生明显变化 。
黄茶 , 没有完整的揉捻工艺 。 如蒙顶黄茶、君山银针是不揉捻的 , 北港毛尖、霍山黄芽儿 , 只在杀青后期在锅内轻揉 , 也没有独立的揉捻工序 。
从原料方面看 , 没有特殊指定树种 , 适合绿茶的树种都可以用 。 但有些黄茶 , 为保持特色 , 是坚持用一些很个性的树种类制作的 , 比如安徽的霍山金鸡 , 茶树生长缓慢 , 芽叶嫩黄色 , 特别柔嫩 , 稍遇倒春寒 , 嫩芽就会萎缩 , 甚至枯死 , 谷雨前后 , 茶农那就得起早贪黑的赶着采摘 , 还把这种原料叫草 。
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 , 不同于现今所指的黄茶 , 是因某些茶树发生变异 , 生长的芽叶 , 自然显露黄色 , 如唐朝著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四川蒙顶黄芽 , 其实是绿茶类 。
推荐阅读
- 黄茶的闷黄工艺是什么?
- 金钻如何过冬?金钻过冬需要适宜的温度
- 缙云黄茶,真正的“原生态茶”
- “三黄透三绿”的缙云黄茶
- 家庭养昙花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 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你记不住?
- 唐朝时期,最受欢迎的外国人竟然是他!
- 这些食物一吃就胖,想减肥的人少碰!
- 盆栽竹柏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 趣说:古代人是如何避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