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 , 俗称生泥 , 泥似块状岩石 , 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 , 待其松散 , 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 , 轮碾机粉碎 , 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 , 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 , 且烧成后收缩比大) , 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 , 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 。 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 。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 , 产于清代中期 , 现已失传 。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 , 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 , 色呈偏紫泛青 , 细而纯正 , 十分稀少 。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 , 呈紫红色、紫色 , 隐现绿色斑点 , 质软致密 , 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 , 少量出现 。 云片状结构 , 呈紫红色泽 , 鲜艳明丽 。 矿层分布不同 , 烧成温度范围较宽 , 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
本山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 , 古名“梨皮泥” 。 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 , 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 。 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 , 仅数厘米厚 , 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 , 俗称“龙筋” 。 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
【宜兴紫砂泥的形成与烧制】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 , 不易制作大件产品 , 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 , 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 。
百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 , 质地粗 。 位于紫泥上层 , 且杂质较多 , 须精拣方可合用 , 成陶后现谈墨色 。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 , 质地粗 。 位于紫泥上层 , 间夹星点麻子绿泥 , 成陶后呈桃红色 。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 。 因其成陶后 , 色似“朱砂红”故名 。 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 , 嫩泥矿层底部 , 质坚如石 , 其含铁量高 , 产量甚稀 。 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 , 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 , 可单独成陶 。 红泥收缩率大 , 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 , 常制小件器物 。 七十年代中期 , 此种红泥甚缺 , 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 , 矿土呈土黄色 , 石质坚硬 , 成陶与其相似 , 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 , 其玻璃相重 , 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 , 成陶后色朱红 , 声脆亮 。
自明至今 , 泥色种种变异 , 秒出心裁 , 取其本土 , 山灵腠理 , 陶冶变化 。 石黄:呈卵状 , 外壳铁质褐黄色 , 中核似鸡蛋黄 , 粉状细腻 , 含铁量甚高 。 加入紫泥 , 成陶后色紫若葡萄 。 加入天青泥 , 成深古色 。 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 白泥:呈白色 , 微泛绿 , 成陶后呈白色 , 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 , 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 , 取其精细之泥为原料 , 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 。 土骨:呈骨状 , 其含铁量高 , 陶成后呈黑色颗粒 , 可掺入紫砂泥中 , 作天星泥 。 嫩泥:呈砖红色 , 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 , 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 , 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
推荐阅读
- 紫砂的装饰艺术
- 下 清代紫砂壶时代风格的流变
- 上 清代紫砂壶时代风格的流变
- 辨识紫砂古壶的妙招
- 紫砂壶里“灌文化”
- 紫砂艺术表现中技术的作用
- 紫砂茶具与陶瓷茶具对比
- 土豆泥怎么做好吃 土豆泥的做法
- 浅谈紫砂壶
- 下 茶具的种类和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