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 武夷岩茶赏析,苦茶( 二 )


2.味道:茶汤的味道直接影响口腔甚至胃 。 其实也包含了一部分香气 , 是无法完全分离的 。 人们在喝酒时会直接体验到 。 喝了优质的茶汤 , 直如范仲淹诗中所说:不如在仙山喝一口 , 天冷了就想在风中飞翔;苏轼的诗说:我想去蓬莱 , 腋下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 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高雅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
【乌龙茶 武夷岩茶赏析,苦茶】茶的味道内容广泛 , 梁章钜的活、甜、清、香的思想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 还应该包括它的清淡、厚重、韵味等 。 如果我们稍微解释一下 。
活:指润滑、清爽、无滞涩的快感、清咽韵 。 (包括摇滚韵)
甘:表示迅速回归甘 , 清爽滋润 。
清:就是纯洁、干净、舒适的意思 。
香味:是指嘴里的茶汤清香扑鼻 , 喝了之后有一种牙颊留香的感觉 。
浓:意思是浓醇 , 没有明显的苦味 。
厚:指茶底的厚度 , 小口 。
之有骨 , 持久不衰 , 所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 。
韵:系指岩韵明显与否(观音则为观音韵) , 即岩骨花香中指岩骨而言 。
持久性:系指口腔舒适快感的持久性 , 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 。 特优者应饭前饮了茶 , 饭后尚有余味 。
以上只是一些主要因素 , 当然还有一些环境、时间、身体好坏、心情、饮食前后等因素 , 亦会影响品饮效果 。
(五)如何品饮欣赏武夷岩茶
一般品饮武夷岩茶应用工夫茶传统泡饮法中的壶杯法和盖杯法 。 而目前各茶艺馆中所表现的茶艺是泡茶的艺术化 , 加了一些艺术上夸张 , 更有甚者参加了台湾的离奇夸张 , 均非饮茶者所需要的 , 故简述将传统泡乌龙茶法如下:
1、壶杯法:
是较古老传统的泡法 , 亦较讲究 , 袁枚(1780—1800)在《随园食谱》中是这样描写的余向不喜武夷茶 , 厌其浓苦如饮药 。 然丙午秋 , 余游武夷 , 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 , 僧道争以茶献 , 杯小如胡桃 , 壶小发香椽 , 每斟无一两 , 上口不忍遽咽 , 先嗅其香 , 再试其味 , 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 果然清芬扑鼻 , 舌有馀甘 , 一杯之后 , 再试一二杯 , 令人释燥干矜 , 怡情悦性 , 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 , 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 故武夷享天下盛名 , 真乃不恭 , 且可以沦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 这是袁枚不懂武夷享岩茶泡饮方法而不喜武夷茶 , 而僧道献茶以较适合的泡饮法很快改变了袁枚对武夷茶的看法并高度评价 , 说明泡饮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意义 。 壶杯法的茶具较为讲究 , 有品茶四宝及附属的茶盘、茶托等 。 四宝即玉书煨(烧水陶瓷壶)、汕头风炉(红泥炉)、孟臣罐(宜兴紫砂茶壶)、若琛瓯(小白瓷杯) , 品饮过程简介如下:先洗净茶具 , 用风炉以榄核、蔗渣或硬炭为燃料 , 用煨炖火 , 水开先烫罐 , 继以壶容量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的茶加入 , 即以开水淋洗壶我 , 起洁净和加温作用 , 然后于一较大中杯注入开水、将四小杯放入 , 并一一旋转烫热取置于盘 , 一分钟后可将壶中茶汤均匀巡回倒入四小杯中 , 务使浓淡均匀(目前用茶盅中先入盅再分注小杯亦可 , 但不宜使用滤斗过滤 , 以免影响茶质) , 品评者以母食二指接杯边 , 中指托杯底 , 先移至鼻前闻香 , 稍离后再闻 , 以欣赏香之奥秘 , 后徐试其味 , 不能一口吞下 , 要啜英咀华 。 武夷岩茶首重岩韵 , 味以活、甘、清、香为正 , 并十分讲究山骨 , 喉韵 , 咀底 , 杯底香等体感享受 , 不能民急 , 而要细品 。 ?
2、盖杯法:?
较简便 , 洗净茶具后以开水烫杯(包括盖杯和小饮瓷杯)放盖杯加入容量五分之二或五分之三的茶叶(因盖杯容量差异很大) , 高冲开水满杯 , 以盖括动员水面泡沫 , 将盖括去水面泡沫 , 将盖冲洗后稍倾斜放好 。 一分钟后即可用母中指拿凹形杯盖闻香气 , 以辩香气无纯杂、高低、长短、反复数次 , 再将盖放回原处 , 用母中指拿杯沿 , 食指压盖顶 , 提杯倾斜 , 将茶汤分置于饮用之小白瓷杯中 , 速度要快 , 巡回往复 , 倾完为止(可继续冲泡数次) , 即可品用小杯茶汤 , 先闻香 , 后试味 。 每增加一次冲泡 , 盖停时间需增加一分钟 , 以便可溶物浸出 。 一般可冲泡五次 , 优质者可增加冲泡次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