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纪初 , 诗人崔旭就有“烹调最说天津好”的咏吟 。 而“味兼南北 , 烹调精绝”则是天津菜系的画像 。 天津人讲吃、会吃 , 成就了天津籍中国烹饪大师博采众长的个性 。 本刊与天津烹饪协会联合推出“名厨话津味”专题 , 邀请名厨讲述天津风味菜的故事 。
编者按:
天津宁河 , 地方特色美食众多 , 尤以河蟹面味道最浓 。 于德良 , 资深级中国烹饪大师 , 执著挖掘乡土美食 , 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七里海河蟹面”传承人 , 他做的这碗河蟹面里故事多 。
我是1982年参军入伍的 , 当时被分配在炊事班 , 没想到一干就是12年 。 我父亲也是一名厨师 , 可能是遗传了他的基因 , 所以对于烹饪的理解似乎是有天赋的 。 一次部队技能比武 , 我炒的大锅菜获得了第一名 , 因此被调到军区后勤部机关干部餐厅为首长服务 , 这也成了我深造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开始 。 从1986年开始系统学习烹饪知识到我退伍转业 , 有很多中国烹饪大师成为我成长之路上的明灯 , 北京雕刻大师董玉昆、北京鲁菜大师王义均、时广南、金永泉、张仁城 , 张志广等老师傅都是手把手的教授 。 特别是在西安烹饪学院学习期间 , 受到了老校长王子辉亲自指导 , 受益匪浅 。 所以 , 在部队的12年是我成为一名全能厨师的黄金12年 。
俗话说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从小长在宁河 , 对宁河乡土美食的热爱是根植在骨子里的 。 所以 , 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后 , 继承与发扬宁河特色地方小吃成了我不懈的追求 。 而在此期间 , 我又得到了津菜大师白庆华的指导 。
宁河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美食就是河蟹面 , 尤其在七里海地区 , 年龄稍大一点儿的都会做 , 但口感与制作技艺相对来讲还是有些粗糙 。 特别记忆犹新的是 , 刚转业回到地方 , 我在宁河某酒店当餐饮部经理时 , 一位外地回津的客人要吃河蟹面 。 我当时的理解 , 不就是将河蟹煮熟后下面条这么简单么 , 可客人吃了后连说不是味儿 , 要投诉 。 结果这一桌子饭钱全部免单 。 通过这件事 , 更加激发了我对七里海河蟹面的继承与挖掘的兴趣 。
吃河蟹面 , 最正宗的吃法是先品汤 , 再吃一口面 , 有了面的“中和” , 先前的那股鲜味会在口中化开 , 然后再吃一口蟹黄熬制的卤 , 又是一阵鲜美袭来 , 最后吃点儿当地腌制的咸菜和香菜 , 让味觉回到初始状态 。 制作地道的河蟹面 , 应挑选公河蟹与母河蟹各一只 , 重量在一两左右 。 将河蟹去盖留黄装入小碗备用 , 剩余部分去腹脐和鳃碾成泥状后 , 加入清水澥开 , 滤出蟹汁待用 。 之后 , 将炒锅抹上少许油烧热 , 放入蟹汁烧开 , 再将手擀面条放入 , 加盐、味精调味 。 另取一锅 , 滑油后放水烧开 , 将之前准备好的蟹黄倒入锅中 , 加盐、葱等调味料后煮开 , 熬成的蟹黄酱倒在面条上 。
在挖掘河蟹面制作技艺过程中 , 我不仅向父辈请教传统方法 , 还不断走访各家各户寻找制作良方 。 在与蟹农交流中了解到 , 螃蟹一生需要脱壳十几次 , 每个时间段蟹肉味道是不一样的 , 做成的河蟹面也千差万别 。 选阴历八月十五之前的河蟹做面 , 蟹黄放在热水里不能成型 , 面没品相;再比如炒蟹黄用的料油 , 大家都知道里面要放葱、姜和花椒 , 但葱、姜和花椒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 谁多谁少 , 炒出来的味道层次是不同的 。 而且料油不能用花生油 , 得用豆油小火熬制才能出来纯正的味道 。 这些细节都是我用将近30年的时间一点一点积累的 。
【天津|三十年用心研究一碗河蟹面】
推荐阅读
- 面粉|用心做好面 新疆天山面粉
- 天津|天津富力万达文华酒店端午香粽礼盒浓情开售
- 租界|卖秫米粥的
- 传统|天津菜有历史有传承有档次
- 东四|天津开来的百年包子,还没人知道
- 天津|清明踏青 来天津五大道品尝“海棠”味道
- 口感|你好天津|参赛者李辉:要把天津的特色美食都推介出去
- 天津|你好天津|参赛者祁堃:守住本心,传播正能量!
- 传承|用心去传承 留住老味道
- 天津,消息资讯|《品味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