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同写的诗不多,在唐代不太出名 。 但他的第一首诗《七碗茶歌》却因其哲理性而被爱茶的诗人广为传颂,如:“莫夸李白仙人掌,写陆同书法章”(宋梅姚晨);“狄威为什么要在鲁通吃一丸,泡七碗茶”(苏轼、狄威指魏文帝曹丕);“陆同七碗诗难得,读第三代梦也是赊”(元代大臣卢桂花泡水喝的9大禁忌野楚材,“念老”指的是唐代学习禅师,以“茶去”为座右铭的赵州僧);“在山中,中日日日试新春,旧玉川,何俊之前身”(陈明吉鲁) 。 现代学者、佛学学者、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老师也有一首诗说:“七碗好吃,一壶真有趣,空捧一千两不如有茶 。 ”
(偈ji佛经中的唱词,梵语Gatha) 。
诗言志,这些茶诗,实际上是中国茶道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 。
三、《茶经》,中国茶道的经典著述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 。 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 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 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
《茶经》共十章 。 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 。 “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 。 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 。 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
【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喝茶水真能防新冠】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苦荞茶价格尘 。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 ”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
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 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茶道”名称 。
《茶经》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代苏?0的《十六汤品》专门评论茶汤优劣;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槎音茶)则是评论煎茶用水优劣的专著;宋·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 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 。 《大观茶论》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 。 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 。 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 。
推荐阅读
- 茶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新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千日红的功效与作用
- 用孔子品牌引领国际茶文化,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
- 论中国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兼论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峨眉雪芽
- 几种腊八粥,你会做吗?
- 中国人群饮茶与食管癌关系的荟萃分析,茶叶设计
- 浅谈紫砂在饮茶文化中的优势,龙井茶属于
- 中国电信手机绑定宽带业务好不好
- 韫在人名中的含义
- 8大常见海鲜种类
- 香橼茶的成分和功效,中国茶叶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