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与台湾省的“茶缘”,碧螺春好坏


安溪与台湾省的“茶缘”,碧螺春好坏

文章插图

安溪与台湾省的“茶缘”中国有茶都之美誉的福建安溪是著名的铁观音故乡, 它与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 。 几年来, 茶缘成为两地乡情联系、经贸往来的纽带 。 百万人口的安溪县现有90以上的人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 。 它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也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 。 现有旅外安溪乡亲100多万, 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 在台安溪籍同胞200多万人, 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 超过安溪本土人口的一倍多 。 安溪现有茶园30万亩, 年产3万吨, 产值3亿多元 。 目前, 台商在安溪投资创办的台资企业有75家, 其中, 涉及茶叶的企业达29家 。 ,
追溯两地的茶友历史, 我们发现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 安溪的村民就开始在台湾省种植茶叶, 选择与安溪有山有水、地形相似的地方种植茶叶 。 嘉庆三年(1798年), 大量安溪人移民台湾省, 带来了安溪的茶苗和茶俗 。 咸丰五年, 安溪林凤池率先入乌龙茶引入台湾, 种植在台湾冻顶山, 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 。 如今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 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 并且以乌龙茶为主 。 随着茶树和茶叶的传入, 制茶技术和一些茶俗也慢慢传入岛内, 至今, 台湾仍保持着以茶代酒的待客习俗, 在大陆流行的茶王赛、茶艺、茶歌茶舞等茶俗也仍在台湾不断地演绎和发展 。
在茶叶生产上, 安溪西平人王奕程将家乡乌龙茶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改进到台湾省的台湾省, 创造了台湾省袋泡茶, 在台北县茶区大力提倡和传授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安溪付梅村的张二苗、张二干兄弟从老家引进铁观音茶过夜茶能喝吗苗到台湾省, 并在木栅区张虎山成功种植 。 自此, 木栅铁观音名声大噪, 逐渐发展成为台湾省铁观音主产区 。
关于木栅铁观音的来历, 陈文怀老师在《港台茶事》一书中写道:台湾木栅铁观音是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木栅人张二苗从安溪引进的 。 第一次介绍是在19世纪末 。 张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时, 品尝了被赞了三天的铁观音茶 。 他非常欣赏, 于是向亲戚朋友要了12株纯正的铁观音茶苗, 带回台湾省的台北穆卡, 种在屋后石崖间的土台上 。 第二次介绍是在20世纪初 。 作为当时的茶师, 张二苗受政府委派, 在安溪购买了1000株铁观音茶苗, 种植在木栅的张虎山(今知南山) 。 经过张多年的推广, 逐渐发展成为木栅铁观音茶区 。
台湾海峡两岸的血缘起源 。 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主任委员杨山虎对此是感慨万千, 他不停地呼吁:茶应该成为两岸的和平使者 。 台湾省茶商协会会长
说起杨善虎, 有一种两岸的情谊 。 早在1995年, 杨善虎先生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 参加了在安溪举行的福建省茶叶机械研讨会 。 此后, 他连续三年参加座谈会 。 1998年, 他还作为台湾省代表团团长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茶文化展 。 经过几年的接触, 杨先生发现mainland China和台湾省的茶叶技术和茶叶机械有一定的差距, 于是决定到福建投资 。 一举投资开发了安溪5000亩茶山, 种植茶叶、果树等 。 2001年春季还举办了台湾省乌龙茶(安溪)茶王邀请赛, 获得茶王 。
值得称道的是, 在mainland China举行的王赛与茶文化交流会期间, 杨善虎先生积极将台湾茶文化和台湾省茶传播到mainland China, 同时将mainland China的茶和茶文化推广到台湾省, 受到两岸茶业人士的高度赞扬 。 2002年, 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举行的2002年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大会上, 他带领200多名台湾省茶商和茶农来到北京, 将台湾省的茶文化带入首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