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成佛

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 , 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 , 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 。 所谓‘见性’ , 即开发自性 , 彻见自己本来心性 , 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 。 换句话说 , 就是离一切对待 , 一切矛盾 , 超然独脱 , 无执著 , 无绊累 , 触著普遍法界的无我的大我作用 , 无碍地适应社会 , 至此名为‘无位真人’ , 或曰‘闲道人’ 。 达磨大师来中国 , 举扬‘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的宗旨 , 也就是传此见性之法 , 使参禅之人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而已 。
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慧能言下悟彻竹万法不离自性之旨 。 遂启弘忍:‘何期自性 , 本自清净;何期自性 , 本不生灭;何期自性 , 本自具足;何期自性 , 本无动摇;何期自性 , 能生万法 。 ’弘忍知慧能已悟本性 , 遂谓之曰:‘不识本心 , 学法无益 。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 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 ’大悟者 , 觉破了无始以来的迷妄 , 开显了真实的知见 , 身心廓然 , 没有一切尘垢习染 , 孤迥迥地 , 光皎皎地 , 活泼泼地 , 洞然同于太虚 , 不曾生 , 不曾灭 , 所以不生不灭 。 心的自性 , 不从外来 , 不自他得 , 性含万法 , 本自具足 。 自性本 , 无动摇 , 自性能生万法 。 如《传心法要》何期自性 , 本说:‘此灵觉性 , 无始以来 , 与虚空同寿 , 未曾生 , 未曾灭 , 未曾有 , 未曾无 , 未曾秽 , 未曾净 , 未曾喧 , 未曾寂 , 未曾少 , 未曾老 。 无方所 , 无内外 , 无数量 , 无形相 , 无色相 , 无音声 。 不可觅 , 不可求 。 不可以智慧识 , 不可以言语取 , 不可以境物会 , 不可以功用到 。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 , 同此大涅槃性 。 性即是心 , 心即是佛 , 佛即是法 , 一念离 , 真皆为妄想 。 不可以心更求于心 , 不可以佛更求于佛 , 不可以法更求于法 。 故学道人 , 直下无心 , 默契而已 , 拟心即差 。 以心传心 , 此为正见 。 ’所谓‘本心’者 , 就是不青不黄 , 不赤不白 , 不长不短 , 不去不来 , 非垢非净 , 不生不灭 , 湛然常寂的心体是 。 悟此本心 , 见此自性 , 其入功德 , 无有边际 , 内外圆明到处皆通 。
达磨来华时 , 中国佛教处在由译经进入研究的过渡时期 , 佛教界偏重于教理的研究 , 对生命的解脱疏忽 , 可以说是堕到戏论中去了 。 所以达磨大师特别提示出佛教的本旨 , 不在经教语言文字 , 是以求解脱为务 。 宋代的蒋之奇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里说:‘至于像法末法之后 , 去圣既远 , 人始溺于文字 , 有入海算沙之困 , 而于一真之体 , 乃漫不省解 。 于是有祖师出焉 , 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 , 以为教外别传 。 ’这是从外在的理由 , 即当时的佛教界客观上的趋势来说 , 达磨大师为了针砭时弊 , 而特地提出‘见性成佛’ 。
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也说:‘达磨受法天竺 , 躬至中华 , 见此方学人 , 多未得法 , 唯以名数为解 , 事相为行 。 欲令知月不在指 , 法是我心故 , 但以心传心 , 不立文字 , 显宗破执 , 故有斯言 。 非离文字 , 说解脱也 。 ’达磨针对佛教学者这种疏忽内省的弊病 , 令知月不在指 , 而必须识自本心 , 见自本性 , 冲破凡圣关 , 直至解脱自在 , 所以说:‘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 。 ’《景德传灯录》卷三载明初祖达磨大师付二祖衣法之后说:‘吾灭后二百年 , 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 明道者多 , 行道者少;说理者多 , 通理者少 。 潜符密证 , 千万有余 。 汝当阐扬 , 勿轻未悟 , 一念回机 , 便同本得 。 ’教诫他人不要随顺众流 , 负担起弘传正法眼藏的重任 , 要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心地要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