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生活]禅门吃茶

柏林寺就坐落在我居住的小城里 , 我极是熟悉 。 寺院距我家不过两华里 , 与我姨表哥家也就一墙之隔 。 我的孩童时代 , 没有游船、过山车、蹦蹦床等等之类的游艺设施 , 于是 , 赵州芳草萋萋的古城墙、彩虹般的赵州桥以及柏林寺 , 就成了小伙伴们最常去的地方 。
那时 , 柏林寺远不是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 , 只有几株苍老的古柏 , 几块东倒西歪的石碑 , 一座显得荒凉的砖塔和大片废墟 。 我们在这里捉迷藏 , 攀古塔 , 时常忘却吃饭 , 直到家长来唤才肯回家 。 后来 , 一位叫做净慧的大和尚重振宗风 , 将赵州柏林寺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寺院之一 , 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柏林禅寺 。
知道赵州茶 , 是多年以后的事情 , 且常常疑惑 , 赵州本不产茶 , 赵州茶却何以名扬天下?一个偶然的机会 , 翻阅《光绪赵州志》 , 见有如下记载:
“活泼泉 , 在柏林寺后 , 最寒冽 , 宜于烹茶 。 往来嘉宾过柏林寺者 , 及观画水 , 复饮香茶 。 盖悠然物外矣 。 ”《光绪赵州志》还记载了有关赵州茶的诗句 。 如:“忽忆禅房旧念生 , 由来茶味有余清” 。 “吃茶参妙理 , 水底一灯明” 。 “冷冷林空古壁水 , 如如禅语赵州茶” 。
赵州的确是不产茶的 。 至于赵州茶如此出名 , 不应该从当地产不产茶来考虑、不应该从历史和古籍里去寻觅茶踪 , 这样的话 , 恰恰失去了赵州茶应有的馨香和韵味 。 如果想了解赵州茶的故事 , 想体味“禅茶一味”的妙境 , 那只有当下到赵州吃茶去 。 赵朴初先生讲得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 ”
那一日 , 我陪同《河北日报》赵先生等朋友一行 , 到柏林禅寺参观 , 拜会了明海大和尚 , 大和尚一袭僧衣 , 清矍的面庞透着祥和 。 当侍者将一杯香茗捧至桌前 , 我们又和明海大和尚一起重温赵州禅门“吃茶去”那段公案来 。 故事回味完后 , 就有友人问:“‘吃茶去’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 有什么含义” 。 明海笑而不答 。 这笑而不答就是回答吧 。 “吃茶去”就是让你去感悟其中的道理 , 悟性不同 , 答案自会有别 。
我非学佛之人 , 很少接触禅事 。 一生辛苦的母亲退休后却信起佛来 , 常教导我们这些儿孙人心向善 。 母亲敬佛也爱茶 , 每每坐到母亲面前 , 她总是把自己最珍爱的好茶拿来与我分享 。
母亲与明海大师结缘已久 。 当她还是县城里一个小小图书馆长的时候 , 就常有一个谦逊的小和尚 , 到馆里来借车 , 那车本是宋庆龄基金会所赠之物 。 小和尚借车的目的就是为重振柏林寺做些事情 , 屡次借车之后 , 那小和尚感恩图报 , 将他在一所名牌大学时所读的书 , 送了一部分给图书馆 。 那和尚说 , 如果你儿子喜欢就选几本吧 。 我尊重这个有学问又聪明的小和尚 , 所以就高兴地拿了一些保存起来 , 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 这个小和尚就是现在的明海 。
光阴如梭 , 多少年过去了 , 因了那时的因缘 , 母亲与明海成了好朋友 。 从此 , 她不再提念过去一些对不起自己、甚至令她伤心的人 , 却常常把明海大和尚像亲人一样挂在嘴边 。 这倒是令我们做儿女的感到欣慰的 , 至少 , 她忘记了怨恨 , 这对老人的健康大有裨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