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茶道的路:静真通( 二 )


如果说静是学习茶道的一个手段 , 那么求真就是学习茶道的目的 。 这个求真的过程 , 由外而及内 , 我归纳成为六个真字:真茶 , 真器 , 真功 , 真味 , 真知 , 真悟 。
真 , 康熙字典释义:《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 又《玉篇》不虚假也 。 《韵会》实也 。 伪之反也 。 《庄子·渔父篇》真者 , 精诚之至也 。 《前汉·宣帝诏》使真伪毋相乱 。 《后汉·马援传》帝王自有真也 。
求真 , 是一个求与辩 , 再求 , 再辩 , 如此循环 , 生生不息的过程 。 道家所言 , 耳目为求真之阶梯 。 作为一个茶人 , 要把耳目延伸到眼耳鼻舌身 。 眼 , 观其茶 , 视其汤 , 察其变也;耳 , 听水声 , 听风声 , 听人声也;鼻 , 嗅其味也;舌 , 试其汤 , 尝其味 , 品其醇也;身 , 感其气也 。 因世、时、茶、人皆变 , 其真也变也 , 唯求真的意志不变 。 只有在求真的过程中不断地排除谬误 , 进而理才能越辩越真 。
求真 , 还是一个待人以诚的过程 。 习茶的路上 , 首先是要待师以诚 , 不耻下问 。 世界之大 , 无奇不有 , 达者为师 , 只有真正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 , 才能从各种能人那里学到真知 。 遇到不同的意见之时 , 不要一概否定 , 也不要全盘接受 , 而是以自身的体会和领悟去寻求正确的判断 , 真者纳之 , 伪者容之 , 不辨伪不足以存真 。
当自己所学有一定的进益之后 , 还要以诚向师 , 敢于破除迷信 , 向传统之言挑战 , 在辩中求真 。 在辩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失 , 更要以诚待己 , 虚icj.承认错误与不足 , 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真知 。 在辩论中侥幸获胜 , 也要以诚待人 , 不惜以自己所知倾囊相授 , 在帮助他人提高的同时 , 也提高自己的辩思能力 。
我提出的六个真字:真茶 , 真器 , 真功 , 真味 , 真知 , 真悟 , 是茶人中普遍的一个求真过程 。 初习茶者往往不辨真伪 , 每每施以重金以求真 , 但常常所得非真 。 习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先辨茶的大类 , 认清绿、青、红、黑 , 再辨绿中有黄白 , 青中有闽、粤、台 , 红中有正山工夫 , 工夫中有祁门、滇红、闽红、宜红等等 , 闺红中更有坦洋、白琳等诸多类系 。 至于黑茶中更有普洱、茯茶、百两千两 , 更是有如迷雾重重 , 不胜枚举 。 习茶者仅在真茶二字上的功夫 , 往往就要耗费毕生的精力 。
俗言道:好马配金鞍 。 有了真茶 , 还需真器 。 中国饮茶的历史久远 , 自魏晋初唐而明清 , 历千年而不衰 , 每朝每代皆有佳器珍藏 。 世人常以千万金求一美器而不可得 , 而在我看来 , 藏器还以一“真字”为要 。 真者 , 首重茶器之适茶性 , 还茶本真 。 习茶者要首先关注和体会不同的材质 , 不同的器型对不同的茶的表现程度如何 , 用心体会什么茶适合用什么样的茶器去表现 , 根据不同的茶选择不同的茶具 。 特别要留意的是茶具的胎质、釉料、疏密、厚薄等因素对茶之表现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