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茶道的路:静真通( 三 )


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 , 对器物的追求可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 但切记不可以价值作为目的 。 中国饮茶的历史漫长 , 时间跨度超越千年之久 , 历经煮食、煮饮、冲点、散茶直至今日的撮泡和工夫茶 , 其中每一个阶段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都不相同 , 从茶具的历史就可以看到茶的历史 , 以至于投射到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 。 收藏茶器 , 应该首先着眼于文化和历史 , 对每一个朝代的器物所代表的文化特征要先有深刻的了解 , 如果有可能拜访当代名窑 , 了解瓷器、陶器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情况下的科学的解释 , 分析历史朝代生产瓷器的难与易 , 正确理解藏器的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 , 以合理的代价收藏欣赏 , 切莫盲目地跟随市场炒作 , 更不应该沉迷于赝品假货 。
当真茶和真器齐备 , 进一步地求真 , 就要从自己出发 , 求证泡茶的真功 。 茶艺是建立在茶和器的充足的认识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 , 什么样的茶适合用什么样的茶具 , 也就决定了适用什么样的冲泡方式 , 因而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茶艺 。 绿茶有绿茶的茶艺 , 红茶有红茶的茶艺 , 乌龙茶有工夫
茶的茶艺 , 一个习茶的人应该广为涉猎 , 也要有选择地有所专精 。
无论茶艺纷繁如何 , 目的只有一个 , 就是把一泡茶冲泡得好喝 , 是为真味 。 《神农本草》: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茶而解之 。 神农本草虽为后世学者假借神农之名而作 , 然一个不争的事实 , 就是纵观茶的整个由食到药再到饮料的历史 , 茶养生益体的功能始终贯穿其中 。 而茶人寻求茶的真味 , 就应该从茶的养生怡情健体为切入点 。
茶的真味 , 可以归纳为生津、利咽、消食、解毒、健体这五个要点 。 古书有云:读书百遍 , 其意自现 。 习茶也是同样的道理 , 一个人饮茶经年 , 且所饮种类丰富 , 则即便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 只要茶一入口 , 即可品出该茶是否是好茶 , 究其原因 , 无非是长期饮茶者对于茶的感知已经深入其心 , 嗅其味可知其香 , 饮其汤可知其醇香爽滑与否 , 茶汤入喉生津 , 气舒神爽 , 皆可明鉴茶之优异也 。 至于入口青涩、干苦、锁喉、久而不化 , 则可知所得茶品非佳 。 倘若闻茶有异味、饮之有不适、视之有异色、霉变、污染等茶 , 则当弃而远之 。 是以茶人寻求茶的真味 , 一定要摈弃茶的价格、名气、名义产地等等因素所形成的成见 , 学会听从自己的本心 , 学会与茶对话 , 从茶的冲泡过程中用心体会茶的气息、汤色、清浊等等的轻微变化 , 结合茶的品饮 , 从自身的角度找出最适合某一个茶的冲泡方式 , 把茶的真味展现出来 。
探求真茶真器 , 修炼真功 , 体会真味的过程 , 其实也就是一个获得真知的过程 。 我们常听人说道 , 就用“道可道 , 非常道”这几个字 , 故弄玄虚 , 然而有几个人真正潜心修过道 , 问过道?有几个人通读了《老子》(道德经)?老子究竟是如何解说为人治国的道理的?道家又是如何追求真道的?释道儒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有哪些相同?那些不同?真知的获得 , 是需要在广泛的汲取古今中外的知识的基础上消化吸收 , 更通过辨证的方法存真去伪 , 是为真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