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唐代 , 早春时节也是细雨纷纷的 , 驿道上 , 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 那马背上的使者已是一脸疲惫 , 他小心翼翼地护着一个黄色的龙袱和一个银瓶 , 快马加鞭地向京城长安飞驰 。 这一路上奔波近十天 , 不知累垮了多少人几匹马 , 就在清明的这一天 , 那两件东西终于送到了皇上面前???它不是紧急文件也不是珠宝礼品 , 龙袱里包的是浙江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 , 银瓶里装的是沏茶用的顾渚山金沙泉水 。 “凤辇寻春半醉回 , 仙娥进水御帘开 , 牡丹花笑金钿动 , 传奏吴兴紫笋来 。 ”湖州刺史张文规诗中说的就是传送这“急程茶”的情景 。 而此时 , 在江南青翠如玉的顾渚山中 , 一面面杏黄旗在料峭的春风里飘拂出一派皇家气势 , 方圆二十里的农人都赶来采摘贡茶 , 中国第一家皇家茶厂贡茶院里 , 上千名工匠正在忙碌着 , 空气中飘着幽幽的新茶香 , 无须啜饮 , 闻闻也就醉了…… 身为湖州刺史的颜真卿、杜牧或袁高等人 , 此时是必然在顾渚山中亲自督造贡茶的 。 当时的公务员们或许没有像今天这么繁忙 , 就算是来替皇上督造贡茶 , 也不忘邀集名流雅士 , 一起前来品茶赏泉 , 赋诗题咏 。 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皎然……都曾在此留下过诗篇 。 题刻在顾渚山石壁上的诗词 , 至今还在讲述着当年繁忙的茶事 。 在茶山上最陶醉的当数陆羽了 , 这紫笋茶就是这位被称作“茶圣”、“茶神”的人命名的 。 陆羽是个弃儿 , 后被竟陵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 。 积公好茶 , 陆羽因此也受到茶的熏陶 , 后来竟连皇上留他当官也不干 , 以身许茶 , 花了一生的精力研究茶事 。 安史之乱后 , 陆羽来到湖州 , 在顾渚山结庐而居 , 想来也是因了这茶的缘故 。 他“身披纱巾短褐 , 脚着藤鞋 , 独行野中 , 深入农家 , 采茶觅泉 , 评茶品水 。 或诵经吟诗 , 杖击林木 , 手弄流水 , 迟疑徘徊 , 每每至日黑兴尽 , 方号泣而归……”陆羽根据“紫者上 , 绿者次;笋者上 , 芽者次”的特点 , 将此茶取名为紫笋茶 , 并说“全国蒙顶第一 , 顾渚第二 , 宜兴第三 。 ”天下名茶很多 , 但能得茶圣亲自命名、列为第二的却是很难得的了 。 更难得的是上苍有心 , 让这好茶有好泉相伴 , 就在这茶树丛中 , 碧泉涌沙 , 灿如金星 , 金沙泉水紫笋茶遂成双绝 。 于是 , 年年岁岁 , 驿路上奔忙着龙袱银瓶…… 皇家喝茶是富贵 , 百姓喝茶是家常 , 茶对于任何人都有一种亲和力 。 对于茶我向来有一种崇敬 。 小时候我那当铁路工人的父亲嗜茶 , 每天下班回家 , 家人必恭恭敬敬地给他沏上一杯茶 , 那时他只喝得起茶叶末子 , 有时添些茉莉花 , 茶就很香 , 父亲很惬意地端着他的那只大茶杯啜饮着 , 那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 那杯茶代表着父亲一家之长的地位 。 后来工作了 , 来到机关 , 看到同事们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沏上一杯茶 , 然后埋头于稿件中 , 我很敬仰他们 , 茶代表着文化、知识 。 再后来自己也喝茶了 , 有好茶好水好茶具好环境好朋友时 , 喝茶就成了一种享受 , 当那看不见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远远大于眼前具象的茶时 , 我对茶的崇敬就更多些了 , 觉得在当今数不胜数的各种文化中 , 茶是最当得起文化这两个字的了 。 所以 , 当我有机会进入顾渚山这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时 , 我是心怀敬意甚至惶恐的 。 虽已是仲秋时节 , 顾渚山中依然一派葱茏 , 它背倚大山面向太湖 , 气候温润 , 土层肥沃 , 云雾缭绕 ,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一代名茶 , 一簇簇集天地之灵气的嫩嫩的茶芽在秋日的细雨中泛着淡紫色的光 , 波涛般地向远处涌去 。 茶树丛中 , 一泓碧泉从地下涌出 , 清洌甘甜 。 此地的地名水口乡很形象:三面环山 , 形似畚箕 , 口朝太湖 , 山上是翠竹绿茶 , 地下是花岗岩、石英砾石 , 四周没有工业污染 , 金沙泉凝日月之精华 , 汩汩而出 , 给爱茶之人带来一份难得的福气 。 金沙泉旁有一小亭 , 亭名忘归 。 传说是唐代宗李豫来到顾渚山 , 品着金沙泉水冲泡的紫笋茶 , 欣赏着如诗如画的风景 , 竟然忘记归去 。 如今的忘归亭旁 , 立着金沙泉名碑和一代茶事专家庄晚芳先生的题诗碑:“顾渚山谷紫笋茗 , 芳香唐代已扬称 , 清茶一碗传心意 , 联句吟诗乐趣亭 。 ” 【邂逅一杯好茶】
推荐阅读
- 古镇石茶壶,好茶
- 每日只一次每次仅一杯
- 福建安溪铁观音好茶辨别有标准:“五招识正韵”
- 好女人更像一杯茶
- 无法对视的双眼
- 产后日饮一杯元气茶 消脂又解忧
- 好水出好茶,还要讲究水温
- 经期不适一杯玫瑰花茶,金银花茶
- 喝茶的二十项秘密
- 三杯“清茶”,喝出男性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