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在中国大西南的险山恶水和丛林草莽之中 , 在横断山脉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及高山峡谷之间 , 绵延着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 , 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 千百年来 , 无数的马帮在这条路上艰难行走 , 悠远的马铃声 , 串起了山谷、平坝和村寨 , 也串起了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 。 如今 , 古道石板上的马蹄印仍历历在目 , 跨越江河的铁索吊桥也已几经沧桑 , 被当年烟火熏黑的巨石诉说着这段传奇——古老的“茶马古道” , 正日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 “茶马古道”不仅是历史辉煌的地域名称 , 也是世界最高的陆路交通;不仅是横断山脉的绝世风光 , 也是川滇藏区的经济命脉;不仅是祖国西南的民族走廊 , 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交往的一块宝地 。 关于“茶马古道”名称 , 也是今天人们为这条绵延千年的古代商路所起的名字 。 “茶”与“马” , 诗意地栖存于历史中 。 关于“茶马古道”记载 , 很早就可见于历史文献中 。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 拉开了中西交往的序幕 。 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 , 在西域当地的市场上已经有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货物在出售 。 这说明在当时除了北方有着一条通往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外 , 在我国西南地区还存在着另一条通往西方的对外交通途径 , 它便是“茶马古道”的雏形 。 根据专家们的考证 , “茶马古道”实际上是一个道路群 ,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 , 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 , 再到尼泊尔、印度 , 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出发 , 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 , 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 。 然而拉萨既是终点又不是终点 , 更广意义上的“茶马古道”还将继续向西延伸 。 从拉萨再度出发 , 经江孜、日喀则 , 向西南前往缅甸、尼泊尔、印度 , 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 。 不过路上返回的返回的货物已与来时不同 , 茶叶已经不是主要的物资 , 而且负责运输的也不再是同一批马帮 。 实际上 , 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这条万里长途的古道 。 “茶马古道”上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 , 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 , 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 古代西部与汉地通过“茶马古道”有了最初的交流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 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扩展 , 中国茶文化闻名海内外 。 在茶叶历史上 , 茶叶向边疆各民族传播 , 主要是与藏民进行茶马互易 。 藏族由于地处高寒地区 , 需要摄入大量的高脂肪 , 由于没有蔬菜 , 需要用茶叶分解体内脂肪 。 藏族嗜茶的程度到了“宁可三日无食 , 不可一日无茶” , 故茶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 自然成为藏族地区所需的大宗商品 。 藏族饮茶的历史 , 据载至少在唐代 , 也就是吐蕃早中期就开始了 。 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所带的物品就有茶叶和茶种 , 吐蕃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了推广与发展 。 而当时内地战乱频繁 , 对于战马的需求量很大 , 而内地中原广大农业地区又不出产马匹 , 产马地多为西北地区 , 这也就促使了以茶换马的商贸活动盛极一时 。 茶马互市 , 各取所需 , 使中原与边疆 , 藏族与汉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 , 共生共荣的关系 。 直到今天 , 藏语中仍把汉族同胞叫做“甲米” , 意思是“产茶或贩茶的人” 。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 , 至清代止 , 历经岁月沧桑 。 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 , 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 , 用自己的双脚 , 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 从久远的唐代开始 , 直到20世纪50至60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 , 这一千多年里 , “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 , 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 , 发展了当地经济 , 搞活了商品市场 , 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 与此同时 , 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 青藏高原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弧形山脉 , 对西藏高原与南邻国家的直接交往产生了阻隔 , 那是连鸟都飞越不过的巨大的天然屏障 , 但特殊的地质构造 , 使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局部地段发育了数条近南北向的断裂山谷 , 形成了山脉的锯齿形转向及南向缺口 , 并在这些断裂山谷中发育出一些由北向南的河流 。 因此 , 这类由于山体构原因而形成的峡谷地貌并发育有南北向外流河道的特殊地理区 , 也就成了西藏高原跨越喜马拉雅与南邻国家之间的十分有限的自然通道 。 从古至今 , 凡以高原南部边缘直通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的交通贸易要道 , 均属这类与特殊地质构造有关 , 以外流河谷为通道、海拔高差渐次落降的特殊地理区 。 虽然这些通道因为路途艰险 , 气候垂直差异较大 , 崩塌及泥石流现象而严重限制了其交通规模 , 但它们在喜马拉雅山这道巨高的天然屏障中 , 却一直是沟通高原与南亚诸国往来通告的艰辛之路 。 帕里至亚东通道就是这些艰辛之路中的一条 。 由于喜马拉雅山弧形地带许多高峰的形成与横向的断裂构造有关 , 其中山脉东段的泡罕里山(7128米)和卓木拉日山(7314米)之间便形成了北东走向的亚东——帕里——康马断裂谷地 , 使喜马拉雅山脉这道巨大的屏障在此现出现了一个缺口 , 因喜马拉雅山区南缘受到了恒河北侧支流的侵蚀切割 , 使这里成了深峡河谷 , 成为自古以来西藏与不丹、锡金等南亚邻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通道 。 【茶马古道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