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维他奶 , 一蹶不振?
出品 | 微果酱(ID:wjam123456)
作者 | 黄小曼
一边是自1994年上市以来 , 迎来首次亏损;一边是被质疑是否具有民族品牌的资格 。 维他奶 , 到底经历了什么?
01#维他奶 , 穷人的牛奶维他奶诞生于战争动荡年代 。 20世纪30年代 , 大批广东难民流落到香港 , 他们困于衣食 , 一度因为营养不足而患病 。 早年跟随母亲从广东梅州来到香港生活的罗桂祥 , 偶然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听到“大豆——中国之牛”时 , 便萌生了研发“穷人牛奶”的想法 , 他想让香港普通家庭也能喝上廉价而又富有蛋白质的饮品 。
1940年 , 香港铜锣湾开设第一家维他奶工厂 。 开业当天 , 一瓶6仙港币(大概人民币5分钱)的维他奶只卖出6瓶 。 随着经销方式、储存方式的改进 , 维他奶在1950年代中期每年的销量已经能去到1200万瓶 。
1996年 , 电影《甜蜜蜜》上映 , 主演张曼玉和黎明在电影中捧着玻璃樽维他奶 , 一句“我们看香港录像、喝维他奶 , 我们那么接近香港” , 足以证明当时的维他奶早已成为香港文化代表之一 。
借此走出香港的维他奶 , 开始在内地市场大展身手 , 最高收入甚至能达到75.2亿港元 。 维他奶在内地即饮豆奶市场份额一度达到42% , 可谓名副其实的即饮豆奶大王 。
时至今日 , 维他奶有限公司及旗下工厂的产品仍以植物为主 , 包括以「维他奶」为商标的植物蛋白饮料和以「维他」为商标的茶饮料等 。
图源维他奶官网
然而 , 卖了一辈子豆奶的维他奶 , 终究还是迎来了迟暮之年 , 下坡路越走越远 。
02#维他奶 , 风光不再在维他奶国际披露的财年业绩报告中 , 截至2022年3月31日 , 维他奶集团股权持有人应占综合财务业绩将录得亏损1.72亿港元至亏损1.51亿港元之间 。 这也是维他奶近20年来首次出现亏损 。
维他奶将自己的亏损归因于内地销量在夏季月份显著下跌 , 毕竟内地市场早已成为维他奶收入的重要来源 。 根据维他奶国际公布的2021年财年数据报告显示 , 内地市场的收入为50.1亿港元 , 占比维他奶总收入一半以上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维他奶失守内地市场早已有迹可循 。
1995年 , 维他奶创始人罗桂祥离世 。 也是这一年 , 维他奶被爆饮品疑似出现火水味道 , 次年接连被爆饮品在有效期内出现酸味 。
如果说这是维他奶“失信”于消费者的开端 , 那么去年的“员工袭警事件”则是让维他奶“雪上加霜” 。 无论是员工的不当言论还是维他奶集团对该事件的反应 , 都让一众网友愤懑不解 , 国内多地商户自行下架维他奶产品 。
不过 , 以上种种充其量也只是维他奶走下坡路的导火索 , 维他奶的“崩塌”远不止于此 。
即饮豆奶市场早已成了红海 。 凭借先人一步的“即饮豆奶”概念 , 以及“三聚氰胺”事件带来的豆奶潮 , 维他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享着内地市场红利 。 彼时 , 伊利蒙牛还在为常温牛奶争个头破血流 , 另一个豆奶大王维维沉迷于茶酒房地产业务 , 无心搞豆奶 。
然而 , 当消费巨头们醒悟过来后 , 维他奶的好日子便一去不复返了 。 从2015年开始 , 消费巨头纷纷入局即饮豆奶赛道 。 维维豆奶觉醒 , 尝试从豆奶粉向液态奶转型、达利集团推出豆本豆、伊利推出植选豆乳......
推荐阅读
- 酱酒|为什么要喝酱酒?知道优质酱酒的7大优点,让你跟劣质酒说拜拜
- |东北三大缸之咸菜缸,10种咸菜“任君选择”,让外地人都惦记
- 牛肉|大量养牛人抛售活牛,牛价跌破16元的大关!养牛“寒冬”要来了?
- 芹菜|酒糟钓鱼的秘密!它可是大鲤大草的最爱,一旦进窝赶都赶不走
- 课堂|联合拍摄原生态乡村美食制作短视频,青岛这所大学将课堂“搬进”农家
- 大白兔奶糖|女子把日料店当成自助餐, 一顿吃了14535元, 女子: 不是说人均302吗?
- 水煮鱼|十大经典川菜水煮鱼,鱼肉滑嫩没有腥味,麻辣与鲜香完美的结合体
- 龙虾|吃货网红,花700元买超大大龙虾钳,打开后却“强颜欢笑”地吃
- 传承|上过《舌尖3》的祥禾饽饽铺,“镇店之宝”贵妃饼、松仁奶酥……超好吃!
- 豆沙|吃在大连-手打大颗粒虾滑和耙鸡爪可是一定要吃的,火锅店里的小金砖才是最圈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