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黑茶喝出新趣味

比起白茶绿茶的清爽, 乌龙茶的香、红茶的甜, 相貌朴实的黑茶对年轻人相对陌生 。 他们甚至以为黑茶是类似于茯苓膏之类的东西, 很多不明就理的人对黑茶的认识很是模糊 。
黑茶独立来清饮, 品味其中的松烟香、菌花香等香气, 体味当地的风土, 是茶客们的感官世界 。 搭配着进行调饮, 也可以获得新的感受 。
黑茶的历史悠久, 唐代便有黑茶的身影, 明代时黑茶制茶工艺基本形成, 并成为销往中国西北边境的主力茶, 即边销茶 。 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以及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两侧, 蒙古、藏、回、裕固、锡伯、哈萨克等20多个民族, 平日以牛羊肉和奶酪等高脂肪食物为主, 加上生活环境气候寒冷、干燥, 体质上缺少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微量元素, 具有分解脂肪、舒畅肠胃、补充维生素等功能的边销茶便成为了他们长期的生活必需品, 如同盐、水、粮食一般的地位 。
胡马的嘶鸣声早已随西风流云而去, 而浓郁的茶香依旧飘溢在西北边疆 。 在今天, 西北边境地区, 我们仍能看到牧民支起一个小锅, 点起一堆篝火, 从背囊中取出一块乌黑的黑砖茶, 抽出短刀, 砍下一块丢入锅中, 又随手放些盐巴、酥油、牛奶等物 。 只要你走进牧民毡房, 主人先给你端上来的, 依旧是一碗飘着奶香或枣香的热乎乎的黑茶 。
“改善人体肠胃功能, 抑制脂肪在消化系统中的降解”的功能同样被俄罗斯人认可, 他们用五花八门的调饮方式去增加对黑茶口感的接受度 。
在索契, 俄罗斯人民一天的生活是离不开黑茶的 。 一杯黑茶, 几块面包馅饼, 几根火腿或腊肠, 拉开了俄罗斯人一天的生活 。 他们以家里有一套精美的茶具为傲 。 亲友欢聚、客人造访、清晨早餐时、傍晚蒸浴后, 他们会摆出茶具, 围坐在一个叫做“萨莫瓦尔”的茶炊旁煮茶 。
底子就是来自中国的黑茶, 但极少清饮 。 他们会将茶壶用滚开水涮一下, 放入茶叶, 倒入开水, 煮茶的同时可以加进一小块砂糖或蜂蜜、果酱、奶油、柠檬汁等, 3~5分钟后开喝 。 喝茶时, 茶炊的水始终咕咕开着, 俄罗斯人认为, 黑茶好喝不仅因为添加了各种“味道”, 也源自这不断翻滚的开水 。
光有茶是不够的, 俄罗斯人还要搭配蛋糕、馅饼、甜面包、奶渣饼等茶点, 在俄罗斯人看来即便是刚用完丰盛的正餐, 最后这一道茶点也不能马虎, 因为喝茶以及喝茶的仪式感, 如同吃好正餐一样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
黑茶之所以称为黑茶是因为其所制成的茶叶在颜色上看起来是黑色, 因此得名 。 湖南的安化黑茶、广西的六堡茶、湖北的青砖、陕西的径阳茯砖, 以及云南的普洱熟茶, 都是黑茶, 他们也是黑茶的主要产地 。 其中安化黑茶规模最为庞大, 占了全国市场的近40% 。 名气最大, 国内是普洱熟茶;东南亚华人中, 则是六堡茶 。
历史上黑茶也出过很精制的茶饮 。 当年晋商在安化采谷雨前最细嫩的芽尖制成黑毛茶后, 再用106目皮篾小雨筛, 筛选出极细的精制茶, 这样的芽尖茶, 明洪武到清乾隆, 都有岁贡 。 在当代, 从2005年开始, 黑茶逐渐从粗加工的边销茶走向了清洁化、高质量的内销茶生产, 产品思路也由外销茶思路转变为“精选原材料、完善更新制茶工艺”的思路 。 近几年来, 熟普也开始使用古树原料来制茶 。
现在安化黑茶的体系中, 除了天尖、贡尖和生尖这三类散形茶, 名气最大的是茯砖和千两茶 。 其中茯砖砖内含有浅黄色像蛋花般的金花 。 这一当年在运输途中偶然产生的物质, 如今已经已可以熟练生产 。 茯砖茶的金花是一种微生物, 是在当地特定环境条件下, 通过“发花”工艺长成的自然益生菌体, 俗称“金花”, 学名冠突散囊菌 。 湖南农业大学著名茶学教授刘仲华已在分子水平上, 证明了茯砖茶中的金花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体, 长期饮用能起到调理肠道、降血脂等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