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舌尖上的洛阳:一口口汤锅,藏着洛阳人的闲适心情( 二 )


驴血因为稀少而显得尤为珍贵 。 驴白血的加入是驴肉汤区别于其他汤的一大特点 。 想要做出上好的驴白血 , 就得找到健康的驴子和新鲜的驴血 。
驴白血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神秘 , 且是洛阳特有 。 在获得驴血的第一时间要不断搅拌 , 行话叫打驴血 。 高速旋转搅拌后 , 会打出红色血筋 。 分离的血筋越多 , 提炼出的血清就越多 。 静置数小时后 , 淡粉色的血清在上层呈现 , 才算完成第一步 。
过筛后在确保没有任何杂质后方可上笼蒸制 。 隔水蒸其间不能打开锅盖 , 否则温度的变化会使驴血的表面龟裂 , 也会使驴血内部形成蜂窝状 , 从而导致口感变差 。
要熬出一锅好汤 , 需要耗费工夫 。 驴肉和骨头 , 先要用流水泡十多个小时去净血腥味后方可下锅 。 肉煮四五个小时捞起 , 骨头再继续熬十几个小时 , 将骨头煮透、汤熬香 , 骨髓油 , 骨胶原全熬出来才算大功告成 。
不翻汤
有人说 , 一碗汤就是一座洛阳城的历史映照 。 用胡椒和各种肉类做汤 , 是古代民族大融合的胡风遗留 。

在洛河流域 , 南方的水田遇见了北方的旱地 , 稻作农业向作农业递出了接力棒 。 这样的交融让洛阳人的喝汤习俗又平添了几分温厚 。
古时的洛阳水气发达 , 一条洛河穿城而过 , 码头林立 。 船工们为了讨个好彩头 , 把美好的寓意寄托在了汤中 。
按照老洛阳人的习惯 , 早上喝荤汤 , 晚上喝素汤 。 牛肉汤、驴肉汤、羊肉汤 , 一般被汤客们当做早饭 , 到了下午卖肉汤的汤馆就关门了 , 而晚上另一批餐馆粉墨登场 。

老洛阳人喝汤讲究三美 , 即瘦肉、薄饼、原汤 , 三者缺一不可 。 饼促成了喝汤的终极境界 , 让一碗汤成为一顿真正的饭 。
这里的饼种类丰富 , 和着汤吃起来口感自是各不相同 。 最常见的有油旋、烧饼、锅盔、饼丝 , 唯独洛阳的不翻汤 , 有着不可或缺的固定搭配 。
不翻汤之所以得名 , 是因为一碗汤里泡着一块绿豆饼 , 这块饼烙制时只煎一面 , 不翻另一面 。 所以这块饼叫做不翻 , 这碗汤就叫不翻汤 。

不翻汤配料极其丰富 , 先放入海带丝、韭菜、虾皮、粉丝、紫菜、黄花菜、鸡血 , 再放入椒盐与香醋 。 最后盖上两张独特的不翻饼 。 一勺棒骨高汤入碗 , 所有配料被瞬间激活 。
不翻汤作为夜市精灵以及酸辣咸香的独特口感 , 深受洛阳人的喜爱 。 绿豆是制作翻饼的原材料 。 看似一个简单的小饼 , 制作的流程烦琐复杂 。
将绿豆用冷水浸泡 , 泡好的豆子用水反复漂洗 。 去皮是为了让研磨出的豆汁足够细腻 。 去皮的豆子需加水混合来调节豆汁的浓度 。 水分的略微差别会影响翻饼的口感 。 水分过多 , 打出的浆汁质地稀薄 , 饼子不易成形 。 水少了浆汁浓稠 , 摊出来的饼子厚而不熟 。
找准时机将糊状的绿豆汁摊在高温的鏊子上 , 只需片刻 , 饼上的气泡争先恐后地发出吱吱声响 。 这时翻饼就会呈现一面焦黄 , 一面嫩绿的最佳状态 。 不用翻也能让饼达到入口的最佳口感 。
猪棒骨和老母鸡熬制好的高汤 , 放入双层锅中 。 来客人随时烩菜盛汤 。 这是洛阳地道的不翻汤做法 。

独有的煮汤锅具 , 让不翻汤既增加了观赏性 , 又简单实用 。 上层铺菜 , 下层是不断熬煮的猪棒骨 , 保证了新加的汤水能同时拥有菜和骨的鲜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