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杭州茶馆

【漫谈杭州茶馆】孙涛 周树红
茶,为中国特产,古代与丝绸媲美,世俗被列入开门七件事中 。 据《日知录》卷七“茶”记载,我国古代饮茶“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 ”自那以后,饮茶风俗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 。 茶馆,作为人们交流思想、切磋技艺、洽谈生意或化解纠纷的场所,随着饮茶的普及和茶业的发展而逐渐在各地涌现和兴旺起来 。
以“龙井茶虎跑水”著称的杭州,作为我国著名的“茗都”,其茶馆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甚至更久以前 。 宋代承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转折阶段(五代十国)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 作为经济生活标志之一的茶馆,在杭州并不亚于北方的汴京且有盛无衰 。 大街小巷,茶馆林立,大有“卖酒的青楼高 ,卖茶的红炭满炉”之场面 。 在记载杭州城市生活的《都城纪胜》一文中,专门有“茶坊”一书,描述杭州城内的茶坊(即茶馆、茶楼)很考究,室内“张挂名人书画”,供人消遣欣赏,以前只是酒楼内挂字画,“今茶坊皆然” 。 《梦梁录》中也提到杭城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 茶坊里还“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鼓汤 。 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 。 ”(《梦梁录·茶肆》)元、明时代的茶馆,基本上是宋代茶肆、茶楼的延续,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多大区别 。 我国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曾是元末至顺年间(1341~1368年)的进士,在钱塘(杭州)做过两年官,后终身不仕,矢志著述 。 他在小说《水浒传》中对茶馆的描写,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杭城的茶馆面貌 。 当时的茶馆似乎不如酒馆来得多,但夜间也营业,而且对茶叶的质量、泡茶用水、盛茶器皿等都在过去经营茶坊的基础上有所总结和提高 。
清代,社会政治局面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前期的“盛世”和“太平”局面,使得“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 。 晚清时期,中国封建王朝日趋腐朽,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国家凋敝,政局动乱,茶馆成了悲观消极的人们虚以度日,以及关心国家和自身命运的人们了解信息的场所,这些都促使了清代茶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更加兴盛起来 。
清代的杭州,受大气候的影响,也是茶馆遍布,茶客云集,茶馆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挑夫小贩云集的场所 。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曾在乾隆年间来到杭州,在小说中描述了马二先生在钱塘门外、净慈、雷峰附近、吴山上、城隍庙等处6次吃茶的情景 。 一路上茶馆云集、鳞次栉比,单吴山上就有茶馆(茶摊)30多处 。 《儒林外史》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其中对茶馆的描述,完全可以作为当时的社会茶俗史料运用 。 事实上,不仅是吴山,在杭州各个景点,如玉皇山、宝石山、云栖等,以及城市大街小巷,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的茶馆 。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太平军起义,辛亥起事,层出不迭的政治风云弥漫全国,茶馆酒楼正好作为这种交流、发泄最好的场所而在全国 城乡发展起来 。 杭城也不例外,并且由于杭州龙井茶、虎跑水的闻名遐尔以及西湖山水的秀丽景致,使杭城茶馆业更加欣欣向荣 。 当时,西湖东面湖滨一带城墙高耸,游船在柳浪闻莺一带停泊,附近开设有“三雅图”,“藕香居”两大茶苑 。 后来城里有“四海楼”、“连升阁”茶楼,城站有“迎宾楼”茶楼,南星桥有“碧霞轩”茶楼 。 井亭桥畔的“七重天”茶馆还开了“露天夜花园屋顶茶室”,还有专养鸟者买卖鸟类的“鸟儿茶会” 。 另外还有万安桥下的水果行茶店,堂子巷、城头巷的木匠业茶店等以行业划分的专业茶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