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习惯通称乌龙茶),是我国历代名茶中的上品,历经沦桑而不衰,迄今在国内外市场仍属佼佼者 。 独特的主态环境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现改武夷山市)东南十公里,四面皆溪壑,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之胜 。 峰岩交错,翠岗起伏,峡谷纵横 。 九曲溪水碧绿清透,素有碧水丹山、奇峰怪石著称 。 山中气候温暖,无严寒醋暑之别,年平均气温在18℃以上 。 常年雨量充沛,岩泉渗流,云雾弥漫,相对湿度较大 。 土质为岩石风化后的砂砾壤土,结构疏松,酸度适宜 。 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 。 茶和松、杉、竹、梅、仙桔、仙李、仙桃、仙荔、紫藤、橄榄、菊花、相思树等四季吐香的檀物,相依相偎,可见其气候之温暖和钟山川之灵享 。 1962年冬,当代文豪郭沫若游武夷山,曾留诗一首:“九曲清流绕武夷,掉歌首唱自朱喜,幽兰生谷香生经,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筋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 。 诗情画意刻划了武夷山山水美景,令人神往 。
武夷全山皆产茶,有岩茶和洲茶之分 。 生于山岩的称岩茶,品质特好 。 岩茶也有区别,真正的岩茶,生长在岩凹、石隙、石缝天然形成的“盆钵”里,或岩壑幽涧之两侧 。 形成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 品质最著的为“正岩茶”,产于慧苑坑、牛栏坑和大坑口,号称三大坑 。 产于武夷山范围内,三大坑以外和九曲溪一带的,称“半岩茶”或称“小岩茶”,品质较逊 。 产于平地和沿溪两岸的,叫“洲茶”,其品质只能算一般了 。 四曲至六曲是岩茶集中产区 。 五曲有茶洞,“四山环翠……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娇也 。 ”岩茶品种繁多,不下几百之众 。 各称也雅俗共赏,有“水仙”、“佛手”、“铁观音”、“不见天”、“不知春”、“瓜子金”、“过山龙”、“醉贵妃”等等 。 习惯上把岩茶品种依其品质的高低分为名丛、单丛奇种、奇种、高种四类 。 品质差距大,价格也悬殊 。 名丛产量极少,品质各有千秋,富有动人的传说,视为珍品“大红袍”为名丛之魁 。 生于天心岩九龙果岩壁石间,岩壁刻有“大红袍”朱红大字 。 “铁罗汉”生于慧苑岩 。 “金锁匙”生于佛国岩 。 “水金龟”生于兰若岩,此属四大名丛,均为岩茶之极品 。 关于“大红袍”的传说是非常神奇的:——缘因“大红袍”野生绝壁,人莫能登,寺僧以食饵诱山猴穿红衣采之 。
——元代在武夷设御茶园,此茶为皇帝赏识,系派一穿红袍官员看守,采茶时脱下挂在树上 。
——此茶生于悬岩峭壁,采摘艰难,遂待凤吹吓落,寺僧才得制茶 。 前清某县官患病;久冶不愈,僧以此茶进献,一吸而愈 。 县官认为此茶有灵,亲临致祭,以红袍桂在树上,答谢山神 。
——据天心寺僧云:“大红袍”名始于清代 。 因该茶树嫩叶呈紫红色,因而命名 。 既科学又舍弃了迷信色彩,较为可信 。
【武夷岩茶史略】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灵秀气所钟 。 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 ”“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就是岩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因此而孕育的风格,最美妙最真实的写照 。
武夷岩茶在唐代制成“腊面” 。 在宋代制成“龙风团” 。 由于文人的歌咏而扬名 。 范仲淹赞云:“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 苏东坡说得更风趣,“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 元代为朝廷赏识,择定四曲李仙岩设御茶园,名声大噪 。
明初,御茶园尚存,到朱元璋执政后期,诏罢龙团风饼,改为芽叶茶,是我国茶叶制造工艺技术一次大革命,遂开冲泡品饮之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