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 然而 , 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 , 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 。 但是 , 世界公认 , 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 , 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 , 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 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 , 始有茗饮之事” , 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 , 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 , 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 这一说法 , 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 巴蜀产茶 , 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 , 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 , 并以茶为贡品 。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 , 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 , 才始见诸记载 , 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 , 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 , 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 , 茶叶已经商品化 , 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 西汉时 , 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 , 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 , 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 , 秦汉乃至西晋 , 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 , 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 , 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 就是一个左证 。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 , 以其地出茶而名 。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 , 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 三国、西晋阶段 , 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 , 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 , 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 , 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 , 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 三国时 , 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 , 这一地区 , 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 此时 , 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 , 而茶的饮用 , 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 , 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左证 。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 , 最好” , 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 , 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 , 似已不复存在 。 南渡西晋之后 , 北方豪门过江侨居 , 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 这一时期 , 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 , 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 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 这一时期 , 我国东南植茶 , 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 。 不仅如此 , 如《桐君录》所载 , 「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 , 晋陵即常州 , 其茶出宜兴 。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 , 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 , 也著名起来 。 三国两晋之后 , 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 , 更加明显化了 。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朮中心 六朝以前 , 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 , 已有一定发展 , 但北方饮者还不多 。 及至唐朝中后期 , 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 , 闾阎村落皆吃之 , 累日不食犹得 , 不得一日无茶」 。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 都嗜茶成俗 , 于是南方茶的生产 , 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 。 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 , 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 唐代中叶后 , 长江中下游茶区 , 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 , 就是制茶技术 , 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 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 。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 , 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 江南茶叶生产 , 集一时之盛 。 当时史料记载 , 安徽祁门周围 , 千里之内 , 各地种茶 , 山无遗土 , 业于茶者十之七八 。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 , 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 , 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 , 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 , 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 , 全国气候由暖转寒 , 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 , 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 , 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 , 成为茶业的重心 。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 , 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 , 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 , 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 , 茶树发芽推迟 , 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 。 福建气候较暖 , 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 , 京师三月尝新茶」 。 作为贡茶 , 建安茶的采制 , 必然精益求精 , 名声也愈来愈大 , 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 , 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 由此可见 , 到了宋代 , 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 宋朝的茶区 , 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 , 明清以后 , 茶区基本稳定 , 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 茶叶向国外的传播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 , 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 。 据推测 , 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 , 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 , 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 公元805、806年 , 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 , 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 。 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 , 别具风味 。 十世纪时 , 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 , 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 。 十五世纪初 , 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 , 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 , 1650年后传至东欧 , 再传至俄、法等国 。 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 。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 , 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 。 历经坎坷 , 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 , 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 十八世纪初 , 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 , 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 , 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 。 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 , 充噪于世” 。 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 , 复于1780年试种 , 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 。 所产红茶质量优异 , 为世界茶创汇大国 。 1880年 , 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 , 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 1833年 , 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 , 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 。 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 , 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 。 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 , 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 , 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 , 并相继扩种 。 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 。 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 , 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 。 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 , 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 , 但未形成生产规模 。 1982年 , 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 。 1968年 , 应阿富汗政府邀请 , 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 , 成活率90%以上 。 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 , 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 , 取得了成功 。 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 , 我国政府分批派遣了茶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茶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00吨的绿茶厂 。 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我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 。 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 , 开始规模种植茶园 。 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 , 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 , 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 1983年 , 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 , 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 。 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 , 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 , 经过千年沧桑 , 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 目前 , 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 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 , 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 , 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 , 饮茶人口20多亿 。 。 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286多万吨 , 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 茶叶诞生于中国 。 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茶叶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茶叶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 , 按年代和区域 , 绘制出一幅茶叶传播之图 , 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 【茶在我国的传播】
推荐阅读
- 武夷山茶文化考察
- 安溪茶叶史话
- 蒙顶贡茶的历史
- 茶马司史实
- 北宋嘉祐茶法
- “茶学”的兴起
- 二 茶史——制茶史
- 三 茶史——制茶史
- qq红包一笔画10关怎么画,qq一笔画第10关攻略
- 如何在快看漫画app里进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