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之茶“大红袍”

大红袍贵在稀贵 。 历史上的大红袍 , 本来就少 , 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 , 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 。 满打满算 , 最好的年份 , 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 , 方圆60公里 , 有36峰、99名岩 , 岩岩有茶 , 茶以岩名 , 岩以茶显 , 故名岩茶 。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 , 唐代已栽制茶叶 , 宋代列为皇家贡品 , 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 , 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 , 品种繁多 , 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 , 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 , 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 , 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 , 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 , 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 , 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 大红袍名枞茶树 , 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 , 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 , 这里日照短 , 多反射光 , 昼夜温差大 , 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 。 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 , 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 , 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 , 都是灌木茶丛 , 叶质较厚 , 芽头微微泛红 , 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 , 岩光反射 , 红灿灿十分显目 。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 , 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 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 , 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 , 红袍将茶树染红了 , “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 , 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 , 经繁育种植 , 已能批量生产 。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 , 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 。 每年春天 , 采摘3—4叶开面新梢 , 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 外形条索紧结 , 色泽绿褐鲜润 , 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 , 叶片红绿相间 , 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 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 , 香高而持久 , “岩韵”明显 。 大红袍很耐冲泡 , 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 品饮“大红袍”茶 , 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 , 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古时 , 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 , 路过武夷山时 , 病倒在路上 , 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 , 泡了一碗茶给他喝 , 果然病就好了 , 后来秀才金榜题名 , 中了状元 , 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 一个春日 , 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 , 在老方丈的陪同下 , 前呼后拥 , 到了九龙窠 , 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 , 枝叶繁茂 , 吐着一簇簇嫩芽 , 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 , 煞是可爱 。 老方丈说 , 去年你犯鼓胀病 , 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 。 很早以前 , 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 , 就鸣鼓召集群猴 , 穿上红衣裤 , 爬上绝壁采下茶叶 , 炒制后收藏 , 可以治百病 。 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 。 第二天 , 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 , 召来大小和尚 , 向九龙窠进发 。 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 , 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 , 精工制作 , 装入锡盒 。 状元带了茶进京后 , 正遇皇后肚疼鼓胀 , 卧床不起 。 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 , 果然茶到病除 。 皇上大喜 , 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 , 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 一路上礼炮轰响 , 火烛通明 , 到了九龙窠 , 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 , 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 , 以示皇恩 。 说也奇怪 , 等掀开大红袍时 , 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 , 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 。 后来 , 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 。 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 。 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 【稀缺之茶“大红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