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的商榷】王振忠
(长泰县农业局 363900)
《福建茶叶》2000年第1期刊登黄艺辉先生“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一文 , 此类科普读物对普及乌龙茶初制工艺作用很大 , 深受茶农欢迎 , 但文中多处工艺技术值得商榷 。 笔者多年在长泰、诏安、安溪参与乌龙茶初制 , 现就实践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 与黄艺辉先生(下称黄文)商榷 。
1 鲜叶采摘
1.1 春茶宜鲜叶偏嫩开采 。 众所周知 , 驻芽2-3片叶的新梢是闽南乌龙茶最理想的初制原料 , 但在春茶生产实践中 , 必须掌握鲜叶偏嫩时开采 , 原因有三 , 一是春茶生产期间 , 正值春夏之交 , 经常遇到不利初制天气 , 若掌握顶芽形成驻芽时才开采 , 遇到不利初制天气时 , 往往出现鲜叶原料粗老 , 损失更大 。 二是当今很多茶农施肥过量 , 导致立夏过后顶芽尚未形成驻芽 , 若待顶芽形成驻芽才采摘 , 则第三叶已粗老 。 三是春茶新梢生长比较整齐一致 , 采摘高峰期集中 。
1.2 晴天何时采摘品质最好?生产实践表明 , 下午一时至五时采回的鲜叶原料 , 制成闽南乌龙茶品质最好 。
1.3 秋茶品质不次于春茶 。 春茶味浓耐泡 , 秋茶香气高强 , 素有“秋香”之称 。 当前大部分消费者喜爱“香茶” , 因而秋茶的销售价格比春茶高一倍左右 。 很多茶农采取一系列农艺技术措施提高秋茶的产量 , 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2 晒青
为适应市场需要 , 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不断推陈出新 。 当前市场上清香型乌龙茶最畅销 , 为此 , 大多数茶农采取轻晒青 , 大量生产清香型乌龙茶 。 笔者认为 , 若晒青减重率梅占 , 水仙掌握10-15% , 毛蟹、白芽奇兰、铁观音、大叶乌龙掌握9-12% , 本山、黄旦、八仙、乌龙掌握6-9% , 很难生产出清香型乌龙茶 。
3 做青
3.1 黄文“青茶含水量多 , 叶质肥厚 , 则必须多掏 。 秋茶叶质较薄 , 则可少摇 。 ”这与生产实践差距甚大 。 笔者认为春茶含水量多 , 晒青宜足 , 则摇青应相对少摇;秋茶含水量少 , 晒青宜轻 , 则摇青应相对多摇 。 而且春茶生产期间往往湿度较大 , 重摇青容易出现“不消青”的现象 。
3.2 黄文“夏暑茶上半夜气温高 , 要多次、轻摇、簿摊 , 以散青气 , 消涩味;下半夜气温低要少次 , 重摇 , 厚堆 , 以做红边 , 防槽红 。 ”笔者认为 , 夏暑茶忌重摇 , 厚堆 , 否则极易出现槽红的现象 。
3.3 黄文“达到做青适当后 , 收青叶倒在大青笾中堆积发酵……约堆闷2h后进行杀青”笔者认为除冬茶外 , 堆积发酵是不可取的 , 因为堆积发酵容易产生闷黄气味 。
4 揉捻与烘焙
4.1 黄文“适当加压揉1.5min后 , 去压再揉3-4min , 中间解决一次 , 再加压揉1.5min”笔者认为“去压再揉3-4min”肯定有误 。 生产实践是中间去压揉3-4转 , 使揉桶内茶条翻转 。
4.2 黄文提出初烘烘干机摊叶厚度约2-3cm , 笔者认为初烘烘干机摊叶厚度以1-1.5cm为宜 。
4.3 黄文认为手工包揉历时约3-4min , 笔者认为手工色揉历时不宜超过1min 。
4.4 黄文说“目前普遍采用整形机代替手工包揉……整形时间 , 嫩叶15min , 标准叶30min , 老叶50min”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依据 。 八十年代 , 闽南茶区引进台湾包揉机械——速包机和球茶机 , 由于机械先进实用 , 性能良好 , 现已在闽南茶区普遍推广应用 。 包揉一般需进行六个回次 , 第一、二个回次工艺流程为:烘焙→摊叶回润→定量分装→速包松包→速包→球茶机包揉→松包→摊凉散热 。 第三至第六个回次工艺流程为:烘热茶条→速包松包→速包→短时静置定型→松包 。 生产实践表明 , 推广使用速包机和球茶机不仅使闽南乌龙茶包揉工序实现机械化 , 而且使闽南乌龙茶外形锦上添花 。
推荐阅读
- 闽南机采茶园的管理技术
- 安溪铁观音的初制工艺
- 十二种美女瘦身茶
- 乌龙茶绿茶普洱茶将有“国标”,全国茶叶标
- 竹溪成功开发乌龙茶,打破该茶生产区域限制
- 罗源县引种5000亩优质乌龙茶掀起了热潮
- 如何泡好乌龙茶
- 乌龙茶品种概述
- 晚上喝茶首推乌龙茶
- 如何鉴品乌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