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芽的历史资料

霍山黄芽的历史资料
【霍山黄芽的历史资料】 茶 , 本山货属以茶为冠 。 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 , 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之微展者) , 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为之)、曰松萝(仿徽茗之法 , 但徽制叶 , 霍制全叶) 。 皆由人工摘制 , 俱以雨前为贵 。 其任枝干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 , 曰毛尖 , 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后 , 枝干长大 , 而味胜东山之雨前) 。 次曰连枝 , 有白连、绿连、黑连数种 , 皆以老嫩分等次也 。 至茶既老而不胜细摘 , 则并其宿叶捋而雉之曰翻柯 , 皆为头茶 。 至五月初 , 复茁新茎 , 其叶较头茶大而肥厚 , 味稍近涩 。 价不及头茶连枝之半 , 是为子茶 。
——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县志·物产志》
《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 , 可煮而饮 , 久服得仙 。 六霍旧寿春故也 。 一曰仙芽 , 又称 寿州霍山黄芽 。 六安州小岘春 , 皆茶之极品 , 明朝始入贡 。 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 , 州县县 贡 。 县户采办者例应汇州总进 。 
——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物产》

货之属 。 茶为第一 。 茶山环境皆有 , 大抵山高多雾 , 所产必佳 , 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气 , 悬岩 石罅偶得数株 , 不待人工培植 , 尤清馨绝伦 , 故南乡之雾迷尖、挂龙尖二山左右 , 所产为一 邑最 , 采制既精 , 价亦倍于各乡 。 茶商就地收买 , 倩女工检提分配花色 , 装以大篓 , 运至苏 州 。 苏商薰以珠兰、茉莉 , 转由内洋至营口 , 分销东三省一带 。 近亦有与徽产出外洋者 。 次 则东北乡与西南近城一带 , 多北运至亳州及周家口 , 半薰茉莉 , 转售京都、山西、山东 , 而 西乡自土地岭以西 , 迤逦而南 , 茶叶厚 , 微苦 , 枝杆粗大 , 采焙不精 , 皆青齐茶商于大化坪、五溪河收买 , 运销山东一路 。 诸佛庵以北数保 , 则由土人运潮枝至州境之流波石童 , 西商收买 , 自行焙制 , 运销山西、外蒙古等处 。 极西之九五保 , 所出极微 , 味制具逊 , 多为鄂人收买 。 至前志所载诸名目花:如银针、雀舌 , 则茶始萌芽者;梅花片、兰花头、松罗春则茶初放叶者;统名之为小茶 , 价既数倍 , 采以维艰 , 故惟近城及柳林河、诸佛庵数处有之 , 运销京都为多 。 气候则东南稍暖 , 谷雨前即可采摘 , 故有雨前、毛尖之名 。 西山谷雨后 , 始能开山 , 间数日 , 采摘一次 , 须二旬始毕 。 故有头道、二道、三道、四道之分 。 最后 , 并宿叶而撷雉之 , 曰翻柯老茶 , 为民间常用 。 春茶既毕 , 五六月复生新苗 , 谓之子茶 。 其干扁而味微涩 , 价亦半减 。 然爱惜茶株者 , 恒蓄不采 , 取次春茶必茂盛 。 
又一种名苦丁茶 , 虽名为茶 , 实则木本 , 枝叶似茶而大 , 有二种:一叶小上有刺;一叶大而 圆 , 皆天然自生深山岩石间 , 无子种 , 与茶同时采制 , 味苦 , 其性极凉 , 可入药 , 近年茶商 多喜购买 , 山民渐事觅植 , 极难长成 。 
《博物志》:饮真茶者 , 令人少眠 。
《潘志》:六安茶 , 六与霍所并产也 , 以六安名者 , 当霍未建县 , 已有贡额 , 从其朔也 。 《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似凿(寨本名六万 , 讹称六安) 。 顾霍山多硗确 , 六地既广且饶 , 产茶实浮于霍 , 而贡额不及什二 。 考州志有州茶黑、县茶黄之说 , 恐亦傅会 。 惟产茶之地 , 东 山最早 , 而东山皆属州境 , 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 , 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西 南 , 迟在雨后 , 故不及入贡 , 则茶之专名六安 , 亦纪实也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