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质变的原因

    茶叶在存放过程中 , 如果受到温、湿、光照的影响 , 特别是茶叶本身含水量高的情况下 , 易引起茶内含成分的变化 , 而影响茶的色、香、味 。
    1、茶叶含水量弯 。
    干燥食品在品质保存中 , 若为绝对干燥 , 则食品中各种物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 , 容易氧化变质 。 如在食品表面 , 水分子的氢链与食品成分结合 , 有一层呈单分子层存在时 , 可阻断食品中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接触 , 避免氧化变质 。 据研究 , 当茶叶含水量为3%时 , 恰好能达此状态 , 当水分上升到6%以上时 , 茶叶的质变就相当明显 。 现在制作加工的茶 , 特别是多毛名绿茶 , 生产者为保持茶的外形美观 , 常常炒制的干茶含水量较高 , 不采取一定措施 , 就不易保持品质 。 另外 , 即使原含水量较低的茶 , 敞放或无防潮包装 , 也会很快吸水 , 尤其与环境中的相对温度密切有关 。 如原为含水量5.7%的干茶 , 分别放置在相对温度为90%、80%、57%、42%、19%和2.5%的环境中1天 , 含水量分别上升或下降到9.6%、7.4%、7.1%、6.0%、4.9%和3.0%;放置2天 , 则含水量分别为11.4%、9.1%、8.1%、6.3%、4.7%和2.3%;放置10天 , 则含水量分别为16.8%、11.8%、8.4%、6.5%、4.6%和2.0% 。
    2、茶多酚的自动氧化聚合 。
    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 , 加工中其变化对形成茶的色和味关系密切 。 在贮放过程中 , 茶多酚的自动氧化仍在继续 , 尤其是含水量高的情况下 , 茶多酚自动氧化聚合更快 , 可溶部分含量下降明显 。 茶多酚的自动氧化形成的氧化物 , 易和氨基酸、蛋白质等结合 , 形成高聚合物 , 使茶汤滋味变得淡薄 , 失去鲜爽性;红茶汤色加深变暗 , 绿茶茶汤变成黄色、黄褐、褐色;叶底变得深暗 。 另外 , 原来存在于红茶中的茶黄素也会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与氨基酸进一步聚合 , 使含量下降 , 而且茶红素的含量同时下降 , 而茶褐素却随之增高 , 以致茶汤的高密度、浓度、鲜爽度都降低 , 叶底变暗 。
    3、氨基酸减少 。
    正如前述 , 由于茶多酚自动氧化的氧化物能与氨基酸结合形成暗色的聚合物 , 因而氨基酸在贮存中含量会减少 。 另外 , 氨基酸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还会氧化、降解和转化 , 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和多湿时 , 更易发生 。
    4、抗坏血酸的氧化 。
    绿茶营养优于红茶 , 抗坏血酸含量高是原因之一 。 在贮存中 , 还原型的抗坏血酸会氧化成氧化型的抗坏血酸 。 当抗坏血酸的保留量低于含量的70% , 不仅营养价值下降 , 而且使绿茶的色泽和汤色发生褐变 , 尤其在高温、高湿、多氧条件下 , 氧化更剧 。
    5、叶绿素的变化 。
    叶绿素是绿茶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物质 , 叶绿素保留量高 , 色泽翠绿 。 绿茶在贮放中约有40%的叶绿素转化为脱镁叶绿素时 , 茶叶色泽仍然是翠绿的 , 但如有70%以上转化为脱镁叶绿素时 , 就会出现显著的褐变 。 叶绿素的变化与光的照射、温度高低和茶叶本身含水量高低关系密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