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无意流露而出的茶文化

有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 甚至很是刁钻的问题:什么是茶人?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答案莫衷一是 。 我稍微搜寻了一下, 发现相对来说, 比较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一个说法是, 茶人原指直接从事茶叶采制生产的人, 继而又发展为从事茶叶产制、贸易、教育、科研事业的人 。 “茶人”两字, 最早见之于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茶中杂咏》诗中 。 随着社会的发展, 茶的传播和茶文化的弘扬, 茶人队伍不断扩展, 茶人的内涵也在扩大 。 从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层面来划分, 茶人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事茶业的人, 包括专门从事茶叶栽培、采制、审评、检验、生产、流通、教育、科研人员;二是与茶业相关的人, 包括茶叶器具的研制, 茶叶医疗保健科 研, 以及从事茶文化宣传和艺术创作的人;三是爱茶人, 包括广大的饮茶人和热爱茶叶的人们 。 如果照着这个定义去理解的话, 陆羽《茶经》里的一多半人也许就要被划到茶人以外去了 。 因为即使是最为宽泛的第三条里也至少要求他们是爱茶的人, 但是被“茶人”奉为经典的《茶经》里的人不少对茶根本就无所谓爱或者不爱, 像司马相如、扬雄以及我们这次要说的山谦之等等, 谁也不知道他们喝不喝茶, 《茶经》里关于他们的茶事也既不是关于“茶叶栽培、采制、审评、检验、生产、流通、教育、科研”的事情, 不是“茶叶器具的研制, 茶叶医疗保健科研”以及“茶文化宣传和艺术创作”的事情, 也不是“饮茶”和“爱茶”的事情 。 不过, 既然是经典, 《茶经》要将他们收入进去, 我们也不妨暂且把他们当作“茶人”, 或许, 他们就是真正的茶人呢?山谦之, 东晋时人, 元嘉(424年~453年)时为史学生, 后任学士、奉朝请, 并受著作郎何承天的邀请, 进入了《宋书》的编辑委员会, 孝建元年(454年)奉诏续撰 。 除写作了《茶经》所引述的《吴兴记》外, 还留有《丹阳记》、《南徐州记》、《寻阳记》等 。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 梁朝人沈约在山谦之等人创作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宋书》里却没有为山谦之立传 。 这就让我们缺少了一条更详细地了解山谦之的道路 。 但是, 我们却从山谦之留下的《吴兴记》的片段里知道了, “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泉山, 出御荈”, 也就是说, 早在南北朝时期, 今天的湖州地区所产的茶叶已经被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了 。 这要比如今湖州当地宣传上所说的由于陆羽的推荐,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湖州茶叶正式被列为贡茶, 至少要早了300多年 。 我们无从知道山谦之本人对茶的态度, 因此, 也许不该把他列作“茶人”, 但是, 他在无意中却向我们透露了湖州茶作为贡茶的现存最早文字记录,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 谁又能否定他对研究和探源茶文化历史的贡献呢?除了《茶经》中饮用的部分外, 有人还从别处找到了《吴兴记》中另外一处与茶相关的记载:“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于此 。 ”据说, 这也是关于“茶宴”一词的最早记录 。 去年, 我在做《游走茶乡·浙江》的时候, 每介绍一个县市的茶文化的时候, 都要安排一点当地的茶俗, 于是, 请教了很多茶文化专家, 不少还是水平很高的专家, 由于是要精确到每个县, 他们中的不少就在这里打了顿, 说不出什么特别的来了 。 没有办法, 我开始求助当地茶农以及跟茶几乎没有关系的普通老百姓, 他们虽然不能有条有理地列出当地茶文化的一二三四来, 却多数都能讲出一点书本上没有记载的, 却要比书本上记载的精彩得多的东西来 。 从切身的经历来看, 跟那些长篇累牍、东拼西凑地论述茶文化的巨著相比, 山谦之的《吴兴记》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应该不会小太多吧!既然这样, 我们又怎能不将他列作茶人呢?毛主席有句伟大的论断说, 党的正确领导, 必须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 这是用最简单的话语揭示出了最深刻的道理的典型例子 。 如果借用一下这句话的形式, 将其中的“人民”换成“生活”, 那么我们也可以下一个比较“高明”的论断:茶文化, 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文化 。 【生活中无意流露而出的茶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