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茶道:中国四大茶道之一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 , 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 , 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 , 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 , 旨在享乐人生 。
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 , 因茶有“三德” , 利于丛林修持 , 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 。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 , 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 。 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 , 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明代乐纯着《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 , “煮茗”居第二 , 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 , 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 。 《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 , 不畏寒暑 , 常服小石子 , 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 , 所饮茶苏而已 。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 。 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 , 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 , 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 , 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 。 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 , 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 , 久食羽化 , 与韭同食 , 令人体重 。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 , 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 ,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与韭菜同食 , 能使人肢体沉重 , 是否真如此 , 尚无人验证 。 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 , 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 , 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 抓抓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 。 《天门县志?陆羽传》载:或言有借晨起 , 闻湖畔群雁喧集 , 以翼覆一婴儿 , 收畜之 。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 , 由主持增智积抚养 , 9岁跟积公学佛 , 11岁逃离寺院 , 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 , 并学习杂艺 , 有所成 。 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 , 就是诗人皎然 , 又称“释皎然”、“僧皎然” , 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 。 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 , 并迷上了这门技艺 , 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人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 , 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 。 可以说 , 《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 。 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 , 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 。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 。 这三条是经验之谈 。 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 , 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 , 要求静坐、敛心 , 达到身心“轻安” , 观照“明净” 。 其姿势要头正背直 , “不动不摇 , 不委不倚” , 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 , 老和尚难以坚持 , 小和尚年轻瞌睡多 , 更难熬 , 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 , 易患消化不良 , 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 , 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 , 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 , 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 , 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 , 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