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哥的发酵日记( 二 )


转入正题,正式开始 。
只见李老师指挥发酵组的工人在离墙一米的地方开始倒袋 。 左右离墙也有80CM,先铺开一个厚30-35CM,长二米左右的小堆后就停止倒茶了 。 然后开始发水,(这里补充一个小配件,就是一个小的水阀,装在水管前面的,通过开关调节水的大小) 。 李老师说发茶除了对水质有讲究之外,还对水压也有要求 。 这就是工具里要准备加压泵的原因 。 水压越大出来的水就像是下雨一般,洒在茶上就越均匀,就越好发茶 。 如果水小,出来就很容易形成一股,不好发茶 。 发水的程度要求手握无脆响,松开茶不成团,一条是一条为适,扔掉茶后,手心要有明显的水迹,但不能全手掌都水,更不能有水点滴落 。 (师傅教我看茶时这样说的)发茶时还要看茶做茶,显毫的紧条(老师所指是级比较高的茶),泡条(手工茶),级外茶(黄片)洒水时要少点 。 粗壮的紧条(级比较低的茶),不显毫的茶洒水时要多点 。
在表层洒好水后就要开沟洒水,开沟的工具就是四齿钉耙了 。 洒水时要求水随钉耙走,横向开沟洒水一米左右就要纵向收堆洒水,因水向下落,要求把最底层的铲起放在上面 。 边收堆要求边理边和平顶,第一次堆高要求在一米到一米二之间 。 理边是很讲究的活,要想学发酵就得先学会理边,边的坡道可能有70度左右(本人估的,不太精确) 。 堆头理好后就要重复倒茶——洒水(包括开沟洒水)——收堆——理边与平顶直到结束 。 整个堆搞好后,再用铝铲板把零星散落在旁的茶叶归到角上,把边贴平(贴边时用力不得太大),再在边和顶上洒适量水 。 整个发酵堆成一个很规则的梯形 。 然后盖上发酵布,踩紧边缘 。 整个发酵工作就告完成 。
注:因不让用温湿度计,无法测出室温 。 在别的房间测是22度
2007年10月26日
早上10点多去查看了下堆子,用手伸进堆子15-20CM左右感觉了一下,觉得无堆温(与室温不相上下),茶叶无任何霉变迹象 。 就问了一下李老师,她说三天起堆温,三翻茶定型 。 今天李老师带的发酵组在发第二堆(一共有8个发酵房,共请二个发酵师,每人负责4个房间) 。 另一师傅周老师在翻昨天发的堆,问了一下,周老师说这叫翻水,属于现在他们几个人创新的工艺,目的是让茶叶受水更均匀 。 想想说的也在理,但比起李老师的老工艺来太费人力了,但老师傅说是新工艺又不敢说什么了,不过只要茶发的好,又管它什么工艺呢 。 要下班时又到李老师哪边看了一下,凑近堆子闻了一下,感觉有股微微的酸味,李老师说发酵初期闻到微酸的味道是很正常的 。 想想说的也在理,要发酵就要利用温度和湿度来培养微生物,再藉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热能与分泌物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就像我们在家里做米酒一样,最初也是先闻到微酸到后来闻到的香甜味的 。
2007年10月27日
今天是发水后的第三天,也是李老师说要开始起温度的日子 。 走进发酵间,就能感觉到有热气迎面而来,只见窗上挂满水汽,堆高很明显的下降,由原来的一米降到只有70CM(本人估的)左右 。 揭开盖布一角,只见表层大部分已经开始出现霉变,挂满白霜(白霉) 。 轻轻扒开1-2CM左右,里面无霉变,伸手进堆子15-20CM可以感觉茶叶很湿润,闻起有发酵香 。 温度也很高,但没有烫手的感觉 。 等老太太去发第三堆时,冒着很大的风险偷偷测了堆子四个角落的温度在38℃--40℃之间 。
2007年10月28日
第四天,堆高比昨天的还要矮,只有50CM左右 。 只见堆顶和边绝大部分已经挂满白霉,比昨天的要多要厚 。 局部还出现了黑霉,用手感觉堆温轻微有点烫,茶叶闻起有梅干菜的香味 。 茶叶颜色开始变暗 。 测温在45℃左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