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茶 , 是晋商为了适应流通需要而设计加工的产品形态 , 也是茶叶贸易之中的一大发明 , 不但易于运输存放 , 因为砖茶上贴有晋商商标 , 写有“晋商监制”字样 , 也帮助晋商打响了品牌 。
据了解 , 山西长裕川茶庄在当时经营的“红梅牌砖茶”久负盛名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苏两国的商业往来中 , 对方的采购名单上仍列有“红梅牌”的砖茶 。 一时在山西传为美谈 。
中俄茶战
好景不长 , 晋商对茶叶贸易的垄断最终因为国力的衰落而出现动摇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 随着《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 , 俄国茶叶商人在中国拥有了远较晋商优厚的政策条件 。 由于政府限制 , 晋商贩茶不能享受水路运输和减免税的便利 , 统算下来 , 需要交付比俄商多10倍的税金 。 最重要的 , 是俄商已经直接插到了晋商的大后方 , 抢占了晋商凭借的最后一个茶叶基地和市场堡垒——汉口 。
处于被动局面的晋商开始反击 , 一场历时多年的中俄茶叶大战拉开了序幕 。
其时 , 俄国茶商已经将茶厂开到了汉口 , 截至清末 , 俄商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出口茶 , 在这场肉搏战中 , 晋商开始改变路线布局 , 将此前的武夷山办茶转移到了700里以外的湖北安化 , 缩减了运输成本 , 此外 , 为了缩短与俄国茶厂技术上的差距 , 晋商开始改进加工方法 , 从英国进口烘干机 , 制成质量更好的砖茶 , 扳回了一局 。
“打到俄国去” 。 同治六年 , 晋商程化鹏、余鹏云、孔广仇代表商界提出了削减茶税和直接赴俄售货的要求 。 清政府鉴于恰克图商业已经衰败 , 俄商又要求在张家口设领事馆 , 危及京师安全和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与中国商人利益受损的现状 , 批准华商返恰克图并转赴俄境内贸易的呈请 。
很快 , 退守归化的华商纷纷返回已然冷清的恰克图 , 在归化通司商会的统一调动下 , 数以万计的驼队踏上了赴俄之旅 。 在很短的时间里 , 中国商人开设的商号就出现在俄罗斯的东部以及西伯利亚各地 , 这样的速度 , 超过了对手的想象 。 据统计 , 在晋商踏出国门、将商路拓展到俄国的第一年里 , 向俄国输出茶叶11万担 , 到了第三年 , 每年向俄输出茶叶已经达到了20万担 , 数字达到了俄商贩茶的一倍 。
事实上 , 在国事衰微的清朝末期 , 中国商人手中仍有三大法宝:凭借着对茶叶产地的有力控制、对国内市场的牢固占领 , 再加上运输配套的强大的驼队 , 使得晋商依然把持着一定的资源 , 在与俄商的不平等较量中苦苦维持 。 然而 , 随着更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被俄商带入中国 , 加之清政府的日益衰微 , 晋商手中紧握的绵延了200年的茶路 , 终于走向了尾声 。
“这是一场山西商人的信狗与俄国的电报之间的比赛 , 驼队和火车轮船之间的赛跑 , 东方商人的智慧和俄商的特权之间的较量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高春平说 。
而后 , 赊销款的无果而终 , 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在晋商赴俄贩茶期间 , 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 , 晋商对俄国的中小商人实行赊销 , 双方约定 , 茶叶售出后再行结账 。 对俄国商人的集体赖账 , 加之缺乏清政府支持 , 山西商人在跨国官司中最终落败 , 给予了晋商沉重的打击 。 根据高春平的统计 , 经此一役 , 晋商在恰克图贸易中一落千丈 , 大多数店铺倒闭 , 商号数从全盛时期的140多家 , 下滑到清末的20多家 。 清外务部的一份资料显示 , 当时17家华商 , 因此损失白银达62万两 , 当时 , 晋商整体所遭受的损失 , 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
- 史籍中留下的“乌龙茶”
- 饮茶方法的发展进步
- 回族喝盖碗茶的历史
- 元代茶馆功能多样化
- 西藏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侗族的饮茶风俗
- 浅析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 传统日课中的相主合庚之我见
- 一篇关于白化球蟒的科普,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 一起来看看三索锦蛇的科普小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