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在散茶 , 叶茶发展的同时 , 其他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 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 。 如黑茶 , 洪武初年在四川便有生产 , 后来随茶马交易的不断扩大 , 至万历年间 , 湖南许多地区也开始改产黑茶 。 至清朝后期 , 黑茶已成为湖南安化的一种特产 。
又如花茶 , 花茶滥觞于北宋的团茶掺香 , 后来 , 南宋前期用茉莉鲜花窨茶的技术已经发明 , 到了明代有了很大发展 。 如朱权《茶谱》、钱椿年《茶谱》等茶书中记载 , 明代除了用茉莉窨花之外 , 更扩展到用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和莲花等十多种花来作为窨茶香源 。
青茶 , 也称乌龙茶 , 是明清时首先创立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 。 红茶创始年代和青茶一样也无从查考 ,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 , 其名最先见之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一书 。 到了清代以后 , 随茶叶外贸发展的需要 , 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 。 在福建地区 , 还形成了工夫小种、白毫、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清香等许多名品 。
2、明清茶文化的发展
由于茶类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 , 明清茶叶生产方式和茶叶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饮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中 , 最引人注目的是茶叶冲泡方法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及茶馆的普及性 。
⑴ 品饮方式的艺术性明清时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 , 突出表现在饮茶艺术性的追求 。
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 , 是基于散茶的兴起 , 散茶容易冲泡 , 冲饮方便 , 而且芽叶完整 , 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 。 明代人在饮茶中 , 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 。 明代文人认为 , 唐宋人的团茶碾末煮饮 , 有损茶的真味 , 茶饮应在重于香、味、色的完美统一 。 作为前提 , 他们提出“采茶欲精 , 藏茶欲燥 , 烹茶欲洁 。 而且不少文人对茶中窨花 , 也持反对态度 , 认为花茶有损茶之真味 。
明人饮茶崇尚天趣 , 因而很重视对泉水的选择,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认为:“茶性必发于水 , 八分之茶 , 遇十分水 , 茶亦十分矣 。 八分之水 , 试十分茶 , 茶只得八分耳 。 ”许次纾《茶疏》认为: “精茗蕴香 , 借水而发 ,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 明人论水要求很高 , 认为宜茶之水应清洁、甘冽 。 为求好水 , 可以不辞千里 , 如李梦阳《谢友送惠山泉》诗中写到:“故友何方来 , 来自锡山谷 。 暑行四千里 , 致我泉一斛” 。 所以明代人有“不易致茶 , 尤难得水”之说 。
明人饮茶艺术性 , 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 , 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 。 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 , 二人得趣 , 三人得味 , 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 , 对于自然环境 , 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 , 无喧闹嘈杂之声 。 如在这种环境中品赏清茶 , 就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审美感受 , 正如罗禀《茶解》中所说的“山堂夜坐 , 吸泉煮茗 , 至水火相战 , 如听松涛 , 清芬满怀 , 云光滟潋 。 此时幽趣 , 故难与俗人言矣 。 ”
⑵ 追求饮茶的器具之美明代散茶的兴起 , 引起冲泡法的改变 , 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且了 。 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 , 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 ,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 。
明代除了生产白瓷的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宣德窑等各领风骚的景德镇的青花茶具异军突起 , 达到了一个高峰 , 在青花的基础上 , 成化年间又创造出平彩;嘉靖万历年间又创造出五彩、填彩等新瓷 。 景德镇的这些瓷器烧制技术 , 主要就是在制作茶具中发展起来的 。
推荐阅读
- 矿泉水瓶手工制作小清新牙签筒的教程
- 今日头条软件怎样“永久清除历史阅读兴趣”
- 宫保鸡丁怎么做 宫保鸡丁的做法
- 干煸茶树菇的做法
- 明代泡茶
- 快速清除电脑使用痕迹
- 清炖香菇鸡汤的做法 清炖香菇鸡汤怎么做
- 「天、地、人」三者是制茶最重要的条件
- 名优茶加工机组安装的注意事项
- 清炒韭苔的做法 清炒韭苔怎么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