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 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 唐宋茶业的辉煌 , 主要是表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 , 特别是贡茶 , 加工技术的精深 。 而明清时期 , 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 , 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 , 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1、 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
⑴ 茶类的新发展宋元时期 , 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 , 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 。 但明朝初期 , 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 , 后来 ,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 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 , 决意改制 , 下令罢造“龙团” , 改造芽茶 。 《馀冬序录摘抄内外篇》中载: “国初建宁所进 , 必碾而揉之 , 压以银板 , 为大小龙团 , 如宋蔡君谟所贡茶例 , 太祖以重劳民力 , 罢造龙团 , 一照各处 , 采芽以进 。 ”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
明太祖的诏令 , 在客观上 , 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 , 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 , 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
⑵ 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
据有关资料显示 , 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 , 出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 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 , 稍长即移” 。 说明在明朝 , 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 , 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 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 , 已有茶树插枝繁殖技术 。 此外 , 在清代闽北一带 , 对一些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 , 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 。
在茶园管理方面 , 明清时期在耕作施肥 , 种植要求上更加精细 , 在抑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 , 都有独到之处 。 咸丰时期 , 对老茶树的更新 , 已从消极的先砍伐、焚烧枝杆 , “俟其再蘖” 发展到“先以腰镰刈去老本 , 令根与土平 , 旁穿一小阱 , 厚粪其根 , 仍覆其土而锄之 , 则叶易茂 。 ”(张振夔《说茶》)的积极措施 。 《时务通考》中的记载更加详细:“种理茶树之法 , 其茶树生长有五、六年 , 每树既高尺余 , 清明后则必用镰刈其半枝 , 须用草遮其余枝 , 每日用水淋之 , 四十日后 , 方除去其草 , 此时全树必俱发嫩叶 , 不惟所采之茶甚多 , 所造之茶犹好 。 ”
此外 , 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 , 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
从制茶技术看 , 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 , 虽已完整 , 但尚粗略 , 明代时 , 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 闻龙《茶笺》中记载:“诸名茶法多用炒 , 惟罗宜于蒸焙” 。 炒青技术的要点据明代罗禀《茶解》所论是采茶“须晴昼采 , 当时焙” , “炒茶 , 铛宜热 , 焙、铛宜温” 。 “凡炒上可一握 , 候铛微炙手 , 置茶铛中 , 札札有声 , 急于炒匀 , 出之箕上薄摊 , 用扇扇冷 , 略加揉挼 , 再略炒 , 入文火铛焙干” 。 这些工艺在近代茶叶科学出现之前 , 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传统制茶经典性的工艺和认识 , 而且这其中的许多工艺和技术要点 , 在当代各种名特茶的制作中仍然在沿用着 。
⑶ 品类的多样化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 , 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 , 品类日见繁多 。 宋代时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 , 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 。 但是 , 到了明代 , 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 , 绝大多数属散茶 。
推荐阅读
- 矿泉水瓶手工制作小清新牙签筒的教程
- 今日头条软件怎样“永久清除历史阅读兴趣”
- 宫保鸡丁怎么做 宫保鸡丁的做法
- 干煸茶树菇的做法
- 明代泡茶
- 快速清除电脑使用痕迹
- 清炖香菇鸡汤的做法 清炖香菇鸡汤怎么做
- 「天、地、人」三者是制茶最重要的条件
- 名优茶加工机组安装的注意事项
- 清炒韭苔的做法 清炒韭苔怎么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