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拼配技艺的出现时期( 二 )


而真正的普洱茶分为嫩度极高的毛尖散茶;嫩芽制的二两、四两重的团形芽茶;还有跟芽茶相同嫩度的谷雨后采制的一斤至十斤一团的女儿茶 。 这三种普洱茶制品 , 加上产于禄丰山采刚荫发的芽尖制成珠形幼嫩绿茶的蕊珠茶,都是用来进献朝庭的贡茶 。 而其它较粗老一些的茶叶 , 则分散于市面销售 。
这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形式奇特的茶制品 , 是用最粗的茶叶熬煮成膏 , 做成饼的样子 , 这种茶膏 , 清《本草纲目拾遗》载“黑如漆 , 醒酒第一 , 绿色者更佳 , 消食化痰 , 清胃生津 , 功力尤大也” , 在其卷六《木部》又载“普洱茶膏能治百病 , 如肚胀、受寒 , 用姜汤发散 , 出汗即愈;口破喉颡 , 受热疼痛 , 用五分噙口 , 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 , 研敷立愈” 。 但也有用较嫩的女儿茶熬制的茶膏 , 是贡茶花色的一种,进于宫庭 。
到19世纪 , 阮福《普洱茶记》又多了几种新的制品形式:“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 , 谓之毛尖 , 以作贡 , 贡后方许民间贩卖 , 采而蒸之 , 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尤嫩者 , 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 , 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 , 名谷花茶;大而圆者 , 名紧团茶;小而圆者 , 名女儿茶 , 女儿茶为妇女所采 , 于雨前得之 , 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 , 而外细内粗者 , 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而不卷者 , 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 , 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 。 ”
金玉天 , 就是后世所称黄片 , 较粗老揉不成条;疙瘩茶 , 即后世所称茶头 , 是茶叶中茶胶丰富 , 解茶时粘成一团打不散的 , 味道浓厚 , 极难得 。
另外还有一种改造茶 , 就是把毛茶老嫩分开 , 把粗老茶团在里面包心 , 细嫩茶撒在外面盖面 , 然后蒸软后压制成形 , 这种制法改变了历史以来毛茶分季节、档次分别加工的单一形式 , 将不同季节、不同等级的茶叶混合加工 , 使低档茶的经济价值得以提升 , 同时也形成了后世拼配茶的雏形 , 这种方式一种被沿用至今 , 成为加工大宗货品的通用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