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名称典故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 , 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 。 然而 , “普洱”地方 , 在唐宋元明时期 , 名为“步日睑”、“步日部” , 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 , 而茶名却在清代前已称“普茶” 。 如何解读普洱地名与普洱茶的关系 , 值得学术界研究 。 对此 , 笔者在2001年4月曾有论文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和公开发表过 , 作过一些解读 。 笔者现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再作综合研究辨析 , 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 , “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 , “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 , “普茶”即是“濮茶” 。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
论据有三:(一)远在唐代 , 南诏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 , 普洱设治 , 名“步日睑” , 宋代元代时期 , 称“步日部” ,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 , 改称“普耳” , 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 。 (二)佤族学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作过调查 , 并在《“普洱”人考》中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语 , 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 。 (三)笔者曾到西盟佤族自治县作过考察 , 经老县长隋嘎(佤族)证实 , 也如是说 。 调查考证发现 , 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 , 有的方言为“步日” , 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 , 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自称为“艾佤” , 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 , 前面走的是佤族人 , 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 , 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 , 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 。 至今在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中 , 仍然广泛流传着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宁洱)、思茅、墨江一带 。 1949年以前居住在普洱城边的几家布朗族人还说 , 普洱城最早是他们的老祖宗建立的 , 以前普洱城有块石碑上还刻有他们“大王”(指首领)的名字 , 后来被敲掉了 。 笔者论证:上述这些口碑资料给我们传出了一个信息 , 布朗人说的“普洱一带”和“普洱城” , 当是唐宋设治时的“濮人”居住地“步日睑”、“步日部” 。 因为唐宋以来的“步日”和明清时期的“普耳”、“普洱”等名称 , 其来源是佤族语言对布朗族“步日”或“步耳”的称谓 。 佤族学者尼嘎说 , 在佤语中 , “步”与“普”相同 , 都是指“人”的意思 。 笔者认为 , “步”、“普”二字与“濮”字之音也相同 , 也是指“人” 。 因此可以推断 , 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和“普洱” , 都是因种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在其居住而得名 , 代音字的转换只不过是“濮”人族群佤语的同名异写 。
“普”是“扑”、“蒲”、“濮”等古代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
论据有四:一、盛产茶叶的思(茅)普(洱)区 , 在唐代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地 , 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 , 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 。 ”二、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 , 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 , 亦曰“扑子蛮” 。 三、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 , “蒲蛮 , 一名扑子蛮” , “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 , 都有蒲蛮族 , 自称‘布朗’ , 以往记录濮、朴、蒲 , 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 , 即今德昂族) , 语言同一属系 , 族属亦相关(称蒙克族 , 亦称南亚语族) , 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 , 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 。 ”四、20世纪80年代 , 当时思茅地区在文物普查中 , 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县发现许多新石器 , 属“忙怀类型” , 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