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 至今对于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发源地还存在着分歧 , 这里就来探寻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 两晋北朝时 , 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 , 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 魏晋以来 , 天下骚乱 , 文人无以匡世 , 渐兴清淡之风 。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 , 必有助兴之物 , 于是多兴饮宴 , 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 如:竹林七贤 。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 , 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 , 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 , 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
三峡是茶树原产地 。 关于茶树原产地问题,学术界有过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并形成了不少茶树原产地的说法 。 就亚洲范围(茶树只可能原产亚洲),有原产中国说、原产印度说、折衷说和二元说等;就我国国内讨论的情况,起源地点有云南说、贵州说、川西说、鄂西说、湖南说以及西南地区说 。
综合各种关于茶树原产地的学说时发现,他们在为茶树原产地提供依据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考察那里有或是没有野生茶树 。 如折衷说认为:茶树原产地应包括缅甸东部、泰国北部、越南、中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的森林中,理由是这个区域常发现野生茶树,而这些野生茶树又多在金沙江、富良江、萨尔温江、依洛瓦底江、湄公河、雅鲁藏布江沿岸发现 。 国内的起源学说也都有自己的野生茶树作为有力证据 。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 而到南北朝时 , 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 在政治家那里 , 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 , 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 , 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 这样 , 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 , 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 唐朝疆域广阔 , 注重对外交往 ,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 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 , 科举制度 , 诗风大盛 , 贡茶的兴起 , 禁酒有关 。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 , 及其所著《茶经》 , 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 《茶经》非仅述茶 , 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 , 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 , 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 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 , 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 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 。 到南宋初年 , 又出现泡茶法 , 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 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 , 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 。 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 , 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 。 像徐铉、王禹 、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 , 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 , 书法家有茶帖 , 画家有茶画 。 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 , 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 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 , (北宋汴京民俗 , 有人搬进新居 , 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 。 )这时 , 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 , 茶事十分兴旺 , 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 , 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 元朝时 , 北方民族虽嗜茶 , 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 , 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 , 磨练自己的意志 。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 , 即茶艺简约 , 返朴归真 。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 , 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 , 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 晚明到清初 , 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 , 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 , 但茶风趋向纤弱 , 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 , 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