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蚜又称茶二叉蚜、可可蚜 , 俗称蜜虫、腻虫、油虫 。 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山东等省(自治区) , 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等国 。 除为害茶树外 , 还为害油茶、咖啡、可可、无花果等植物 。
1、形态特征:
有翅成蚜体长约2.0毫米 , 黑褐色 , 有光泽;触角第三节至第五节依次渐短 , 第三节上一般有5~6个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分叉 , 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 , 腹管短于触角第四节 , 而长于尾片 , 基部有网纹 。 有翅若蚜棕褐色 , 触角第三至第五节几乎等长 , 感觉圈不明显 , 翅芽乳白色 。
无翅成蚜近卵圆形 , 稍肥大 , 棕褐色 , 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触角黑色 , 第三节上无感觉圈 , 第三至第五节依次渐短 。 无翅若蚜浅棕色或淡黄色 。
卵长椭圆形 , 一端稍细 , 漆黑色而有光泽 。
2、习性及规律:
茶蚜在安徽一带茶区一年发生25代以上 , 以卵在茶树叶背越冬 , 在华南则多以无翅蚜越冬 , 甚至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 。 以卵越冬的 , 在早春2月下旬当日平均气温持续在4℃以上时 , 越冬卵开始孵化 , 3月上中旬可达到孵化高峰 , 经连续孤雌生殖 , 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现为害高峰 , 此后随气温升高而虫口骤落 , 直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 虫口又复回升 , 出现第二次为害高峰 , 并随气温下降 , 出现两性蚜 , 交配产卵越冬 。 产卵高峰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 。
茶蚜趋嫩性强 , 聚集于新梢叶背和嫩茎上刺吸汁液 , 以芽下第一、二叶上的虫量最大 。 早春虫口以茶丛中下部嫩叶上较多 , 春暖后以蓬面芽叶上居多 , 炎夏虫口锐减 , 秋季又复蓬面 。
茶蚜的繁殖速率快 , 繁殖能力强 , 在适宜条件下 , 完成一代只需5~7天 , 一头无翅雌蚜一生可繁殖子代35~45头 。
茶蚜聚集在新梢嫩叶背及嫩茎上刺吸汁液 , 受害芽叶萎缩 , 伸展停滞 , 甚至枯竭 , 其排泄的蜜露 , 可招致煤菌寄生 , 被害芽叶制成干茶色暗汤混浊 , 带腥味 , 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严重的影响 。
在长江中下游茶区 , 茶蚜一年中有二次为害高峰 , 即春茶和四茶 。 春茶的受害程度往往重于秋茶 。 影响茶蚜种群消长的因子有气温、茶芽伸育条件和天敌因子 。
冬季低温对越冬卵的存活无明显的影响 , 但早春寒潮可使若蚜大量夭折 。 茶蚜喜在日平均气温16~25℃、相对湿度70%左右的晴暖少雨条件下繁育 , 夏季的高温、多暴雨天气对其十分不利 , 造成虫口数量急剧下降 。
茶蚜系属强趋嫩性的害虫 , 1芽2、3叶上的虫量占总虫量的90%以上 , 及时分批采摘不仅可带走蚜群 , 且恶化了茶蚜的营养条件 , 造成种群数量的下降 , 采摘批次少 , 或留养不采茶的茶园 , 茶蚜的危害一般较重 。
茶蚜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 , 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和蚜茧蜂等寄生性天敌 。 常见的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大草蛉、门氏食蚜蝇、黑带食蚜蝇、蚜茧蜂等 , 春茶季节随着茶蚜虫口的增加 , 多种天敌数量也随之增加 , 对茶蚜种群的消长可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
3、防治措施:
【茶蚜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1)分批采摘
由于茶蚜集中分布在1芽2、3叶上 , 及时分批采摘是防治此虫十分有效的农艺措施 。 同时又恶化了茶蚜的食料条件 , 有利于减轻茶蚜对茶叶的危害 。
推荐阅读
- ◆上第名茶◆ 建设无公害茶园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 茶树的年生育周期
- 为什么要合理采摘鲜叶
- 红枫盆景怎么施肥,这样做美呆了!
- 鹿角海棠怎么爆盆
- 照山白的繁殖方法
- 怎样利用金银花的老蔓进行盆栽造型
- 红豆杉的修剪方法图解
- 啥面相的男人最薄情寡义,薄情寡义的男人面相
- 事业上常有贵人相助的面相特征,哪几种面相的人常有贵人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