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茶园、茶山、茶林;借着喝新茶的理由打牌、会友、踏青、兜风、郊游……对杭州人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 好在这道风景并不对忙碌的上海人设防, 周末驱车两小时, 在新绿中沉淀自己的浮躁和焦虑, 氤氲茶香, 换来一整年诗情画意般的好心境 。 走一趟皇帝佬儿的问茶路
往年的龙井问茶, 问的都是老龙井, 那么今年走走皇帝佬儿的“乾隆问茶线”吧 。 200多年前, 乾隆皇帝游龙井, 兴头一上来, 就把游玩过的最好的八个景点“打包”, 统成一块, 题成“龙井八景”, 即:过溪亭、一片云、风篁岭、龙泓涧、神运石、涤心沼、方圆庵和翠峰阁 。 去年10月, 这八处景点已经一一恢复到当年模样, 尽藏于从龙井路到南高峰山脚下这一片山谷中 。
沿这条青石板铺就的游步道往下, 一路上龙泓涧蜿蜒跟随, 涧沿长满茶树, 一簇簇顺山势、顺水流逶迤生长, 先天尽吸山之精气 。 步行30米左右, 就是方圆庵 。 方圆庵外面看上圆下方, “天圆地方”之意 。 逐级而下, 是新建的乾隆与龙井茶文化陈列室 。 陈列室脚下有龙池, 池上是过溪亭 。 乾隆驻留龙池时, 曾感慨“此泉永不枯竭” 。 的确这么多年, 池里的水还真的一直没有干涸过 。
龙井八景留下的传说不少 。 比如过溪亭, 说是北宋有个名叫辩才的高僧在龙井寺静修, 发誓不出山门 。 当年市长苏东坡对辩才倾慕已久, 专程沿着其脚下的这条古道拜访偶像 。 辩才身为得道高僧, 探访之人每日不绝, 他亦好水好茶的招待, 只是规定, 送客不过门前溪 。 却与苏东坡一见如故, 秉烛夜谈 。 次日, 苏东坡告辞, 辩才一路相送, 送着送着就送到了过溪亭, 旁人提醒, 辩才这才恍然停步 。
如今龙井路因为坡大弯多, 因此成了杭州的“飘移”胜地, 路边很多树都被汽车的钢铁身体或碰或擦或撞, 受了速度的罪, 看起来很委屈 。 如果山路上来回飞驶的艳红敞篷奔驰引擎发出的轰鸣, 也不妨碍你独自遥想当年秉烛夜谈一路相送的佳话 。 那么这杯别人家解渴的茶, 你自然能喝出几分禅味来 。
做一回幸福的茶农
做杭州这个城市中的“农民”, 是件令人向往的事情 。 西湖边的群山, 群山上的茶园, 都是天赐的礼物 。 不仅令祖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生活富足, 衣食无忧, 更因为地理位置与市区的关系紧密, 使他们就像生活在城市一角的大公园里 。 龙井村、梅家坞村、满觉陇村、杨梅岭村、翁家山村……这些在行政区划上被称作“村”的地方, 早已不是寻常的乡野, 而是人人羡慕、想住都住不进去的风景区 。 走过游过, 不知道多少人希望留下来做一趟最幸福的农民 。
说龙井, 断撇不开梅家坞 。 梅家坞是西湖茶区产量最多的地方, 茶园面积达80多公顷 。 一路游来, 遍地茶园, 一丛丛、一垅垅, 满目青翠 。 村内有具有民俗风味的饮茶文化一条街, 建筑清一色的绿瓦灰墙, 门前多为修竹清桂, 有溪自街中穿过, 水清可用 。 一定要趁早, 听说过了10点, 这里忙得连把椅子都找不到了 。
茶农炒茶就在家门口, 一口锃亮的铁锅, 一畚翠绿的芽头倒下, “嗞嗞”声起, 茶烟四起, 只见那皮厚肉粗的大手起起落落, 经历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的研磨, 芽头呈扁平状, 色泽转为翠绿稍黄, 香气如兰, 清幽雅远 。 取刚炒好的茶叶沏泡, 刚闻有炒香, 再闻则有花香了, 滋味鲜爽甘甜, 只是有点新, 入喉处稍燥 。 茶农告诉我, 刚炒好的龙井茶用牛皮纸包好, 置于用石灰防潮的瓮内几个月, 则可退却火气和新味, 滋味更为醇和甘润 。 别以为来得早就能喝上新茶, 梅家坞的茶往往早被茶商定走了 。 茶农只管秀秀炒茶手艺, 新茶可不是随随便便都会卖给客人的 。 想喝茶, 还是先留下来当个茶农吧!
推荐阅读
- 神农与茶的故事
- 茶是怎么被发现的?
- [茶史钩沉]宋代之后的漳州茶叶历史
- 红花荷的花语和传说
- 金缕梅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 金粟兰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 腊肠树的历史和文化
- 一家人都是养花奇才,是种怎样的体验?
- 七里香和九里香的区别
- 别人种花不用土,只用它,花长的根粗叶壮绿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