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种茶历史悠久 ,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 , 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
文章插图
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 。 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 , 往往得之 , 其味极佳 。 ”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 。 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县均已产茶” , “明代以前英德便成为当时广东省11个产茶县之一;明代时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鸦片战争后是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 。 ”可见英德植茶和产茶历史悠久 。
产茶之兴盛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形成 。 据历史记载:唐朝时 , 英德(时为浈阳县)南山风景区建有“煮茗台”一处;南山北宋《众乐亭》摩崖石刻云:“刻绝壁间涵晖谷、凌烟嶂、飞霞岭、希阳岛、煮茗台、寒翠亭 , 皆唐人遗迹” 。 南宋英洲知县汪任曾以“煮美茗”为题写诗赞美“煮茗台”:“石梯千级杖藜行 , 行到山腰足暂停;游汲灵泉煮佳苟 , 渴心滋润困魔醒”;及有“煮茶行院供谈笑 , 耿耿园林晕画栏” , 等诗文 。 可见 , 英德人民在唐朝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 。 由于种茶业的兴起 , 产制的佳茗多被列为朝廷贡品 。 据历史载 , 明朝时英德所产贡茶为朝廷贡品 。 又据清康熙年代陈志权所撰写《重修英德县志·贡献志》记载:“叶茶七十斤七两 , 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 , 进贡朝廷 。 ”其实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 。 据清道光《英德县志卷十六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赤硃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鹤
文章插图
子乡浮山茶皆奇品…… 。 ”清宣统《英德县志》则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坭坑者香古味醇 , 如扑茂之士 , 真性自然殊俗 。 其余黄金山、水边、黎洞、黄寨等处所产远为不逮……五郎嶂产茶 , 气味清绝 , 观音山旧茗茶山亦产茶 。 ”不过 , 那时种植的是“丛生茎小而长 , 叶尖如指的小叶种茶树 。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 英德茶叶曾在19世纪前半叶兴盛一时 , 以后因战事不已 , 出口受阻而逐步萎缩 , 到20世纪初茶园荒芜 , 茶业凋零 , 茶叶贸易几乎销声匿迹…… 。
【英德茶文化源远流长】纵然如此英德毕竟是个古老茶区 , 饮茶习俗依然浓厚 , 无论城镇或乡村 , 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 , 成为一种淀积的文化现象 , 而且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无法考究)还衍生出一个家喻户晓的“擂茶粥”的饮食文化 。 此种食“擂茶粥”现象较之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饮“擂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 成为这个地区特有的茶文化内容之一 。
推荐阅读
- 贵州:“茶文化” 走进校园
- 感受江南茶文化太极茶道
- 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 品茗赏江景 茶族新生活
- 一品普洱茶·茶文化传播中心
- 奥兰多的茶文化
- 品味俄罗斯的茶文化
- 茶文化社会的功能
- 茶文化的发展趋势
- 中国茶与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