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的由来

江西采茶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 , 距今约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 采茶戏的产生 , 与盛产茶叶有关 。 明朝 , 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 , 劳动妇女上山 , 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 , 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 , 被人称为"采茶歌" 。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 。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 , 每句仅有四句唱词 , 如"春日采茶春日长 , 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 , 头茶不比晚茶香 。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 , 委婉动听 。 采茶歌再经发展 , 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 , 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 , 姐妹双双进茶园 , 佃了茶园十二亩 。 当面写书两交钱 。 二月采茶...... 。 "后来 , "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 , 进入元宵灯彩行列 , 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 。 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 , 每队八人或十二人 , 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 , 手持花篮 , 边唱边舞 , 歌唱"十二月采茶" 。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 , 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 , 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
明朝 , 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 , 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 , 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 。 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 , 为旦角大姐、二姐 , 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 , 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 。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 , 手持茶篮 , 边唱边舞 , 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 。 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 。 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 , 丑角扮成干哥卖茶 , 便更名为《送哥卖茶》 。 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 。 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 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 , 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 , 因用采茶调演唱 , 一唱众和 , 尚无管弦伴奏 , 便统名为"采茶戏" 。
【赣南采茶戏的由来】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 , 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 , 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 , 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