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子的栽培技术

  中国自海南至黑龙江北纬49°以南地区都有分布 。以华北、东北生产最多,西北和华东次之,其他各地多为零星种植 。热带地区有半野生状态的多年生大麻 。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大气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生长期间不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且土质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沙质或黏质土壤为宜 。

  栽培技术

  选地

  大麻子喜温暖湿润、通风、阳光充足的环境,尽量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沙质土或黏质土,前茬以玉米、蔬菜等田块为宜,忌选择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田块 。

  整地施肥:秋季或播前翻耕30cm以上,结合翻耕,每亩(667平方米/亩,下同)施有机肥2000~2500kg,整细耙平,播种时,按行距开沟施入三元复合肥25~30kg 。

大麻子的栽培技术

文章插图
  播种

  精选种子:播种用的种子,需经过风选或筛选,除去瘪籽、破碎粒、嫩籽及杂草种子等杂质,使种子清洁率达到95%以上,再挑选饱满、千粒重高、大小均匀、色泽新鲜且发芽率高达85%以上的种子,方可作种用 。

  播种方法:大麻可以采用条播、点播(或穴播)两种方式 。因大麻用途广泛,以药食多用的大麻需要稀植,增加分枝数,提高籽粒产量,一般依据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株、行距 。

  播种:大麻种子能在低温1~3℃的条件下发芽,其幼苗又有忍耐短暂低温的能力,在承德一般在4月均可播种 。若土壤肥沃,播种密度一般按行距80~75cm条播或按株距50~55cm点播,亩保苗1500~1600株;若土壤肥力中等,播种密度一般按行距70~65cm条播或按株距45~50cm点播,亩保苗2000~2100株;若土壤肥力瘠薄,播种密度一般按行距60~55cm条播或按株距35~40cm点播,亩保苗3000~3100株 。一般面积较小时,可采用人工播种,沟深4~5cm,条播或按规定株距点播3~4粒种子,覆土2~3cm,并及时镇压;当面积大时,采用机械播种,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

  田间管理

  补定间苗:出苗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出苗后及时疏苗,在苗高5~8cm时,先进行补苗,再进行间苗,按规定株距拔除弱小苗,留2~3株健壮幼苗;待苗高12~15cm时,进行定苗,按规定株距每穴留苗1~2株 。值得注意的是,药食多用(籽用型)大麻田应多留雌株,尽量增加籽粒产量 。

  中耕除草:结合定苗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10天后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生育期间随时拔除杂草 。

  追肥:结合第2次中耕,距离幼苗根部5~6cm处开沟追施或穴施尿素25~30千克/亩,15~20天后进行第2次追肥,开沟追施或穴施三元复合肥15~25千克/亩,然后适当培土;当苗高100cm左右时,进行第3次追施,开沟追施或穴施硫酸钾15~20千克/亩、三元复合肥15~25千克/亩,然后起垄培土 。

  排灌水:大麻生育期耗水量较大,尤其是现蕾至开花期间,耗水量达全生育期的一半,一般在苗期、分枝期及开花期各浇一次水,尤其花期干旱,需浇1~2次水,可有效防止落花 。同时,大麻生育期间不耐涝,雨水季节遇涝要注意排水防涝 。2.4.5拔除雄株药食多用大麻子的收获产物是籽粒,因雄株只开花,不结籽粒,为增加籽粒产量,一般在雄株散粉结束后,及时拔除雄株,减少养分消耗,提高通风透光,有利籽粒发育成熟,提高籽粒产量 。

  病虫害防治

  大麻子植株的叶、根系排泄物有一种特殊的气味,一般病虫不易侵害,很少发生病虫害,偶有霜霉病、秆腐病、斑枯病及麻籽小食心虫、天牛等病虫害的发生 。由于大麻子主要是食用和药用,因此,防治原则是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尽量利用农业、生物、物理等方法防治病虫害 。为预防病虫发生,常采用轮作,增施有机肥,开沟排涝,清除田块四周的杂草,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入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原则不用或少用农药防治,若必须使用,发病后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