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技术——白茶制造工艺

【制茶技术——白茶制造工艺】    白茶制造工艺

    白茶是我国特产 。 主产于福建省 , 唐、宋时已有关于白茶的记述 , 所谓“茶贵白”就是认为茶色白者是品质上乘的象征 。 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的白茶 , 其品质特征的形成 , 一是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制成 , 二是制法上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干工艺 , 这是非常独特的 。 目前白茶的种类不多 , 有芽茶(如白毫银针)、叶茶(如贡眉)之分 , 现分别介绍如下 。

    1、白毫银针制造

    白毫银针制造程序为:茶芽—萎凋—烘焙—筛拣—复火—装箱 。 现将制造工艺 , 分述如下 。

    (1)鲜叶标准

    选择成年或刘剪后的茶树加以精心培育 , 于春季当第一轮新梢萌发第一片真叶 , 刚离芽体尚未发展时 , 将茶芽连叶采下(也有从新梢上只采下茶美的) , 然后再行“抽针” , 即将芽叶分开 , 茶芽供制针    针 , 叶片并入白牡丹原料或供制红、绿茶 , 如果迟互 一、二叶已开展再采 , 则芽瘦梗长 , 茸毛稀 , 芽面鬓出 , 色泽泛绿 , 质量欠佳 。 夏秋茶芽小 , 欠壮 , 所以不适宜采制白茶 。

    (2)制造工艺

    白毫银针初制工艺 , 因产地不同 , 略有区别:①福鼎制法  将茶芽均匀薄摊在水筛上(一种具有大孔眼的大竹筛 , 径约100厘米 , 每孔约为1.4厘米见方 , 蔑条宽1厘米左右 , 勿使茶芽重叠 。 每筛摊叶约0.25公斤 , 摊后即置架上日晒 , 勿加翻动 , 以免茶芽受机械损伤变红 。 晴爽天气 , 晒一天达八、九成干度 , 再用焙笼烘焙 , 焙心上垫一层白纸 , 每笼放茶芽0.125公斤 , 火温掌握30-40℃ 。 如火温太高 , 摊芽厚 , 则芽色焦红 , 香气不纯 。 如火力不足 , 芽色容易变黑 , 火候太过则芽色变黄而欠白 。 如遇天气潮湿 , 日晒一天只能达到六、七成干时 , 第二天应继续晒至八、九成干后焙干 。 如遇雨天 , 当天晒不到六、七成干 , 或当天只晒到六、七成干而第二天遇到雨天时 , 则当晚或第二天应即用40-50℃文火焙干 。 风大而天气干燥时 , 可于室内萎凋至减重30%左右 , 再用文火慢焙至干 。

    ②政和制法    将茶芽摊在通风阴处或微弱日光下萎凋至七、八成干 , 再放在烈日下晒至全干 , 历时约二、三天 , 中途遇雨则须烘焙 。 也有采取先晒后风干的 , 一般多于午前日光不强时晒2-3小时 , 再移至阴处风干 。

    白毫银针以北风晴天(空气相对湿度低)采制的芽白梗绿 , 品质好;南风天空气湿度大和雨天采制的色暗梗黑 , 品质低 。

    白毫银针精制工艺简单 , 一般用六号或七号筛分筛 , 筛面为正品 , 筛下为次品 。 筛后拣去叶片和杂质 , 并将茶梗(俗称“银针脚 , ’)摘掉 。 再用文火焙10余分钟 , 焙至含水量3%左右 , 趁热装箱 。 一般每公斤芽叶(一芽一叶)可“抽针”即茶芽0.6公斤 , 单叶约0.4公斤 。 每7-8公斤芽叶可制成银针成品1公斤 。

推荐阅读